返回第三百六十四章 敦煌军镇(第2/3页)  汉武挥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纳的什一税除去划拨给三大军镇羌骑的粮饷,剩余的也足以供应筑城所需,粮食刚好就地养活役夫,赀财则调拨给皇室实业预作货款,待岁末依来往账目再行多还少补,也免得尽数押运到长安,徒耗人力物力。     江都王刘非自是乐得眉开眼笑,筑城虽算不得一万利,但毕竟是动辄数亿乃至十数亿钱的大生意,即便仅获利一成,那也足够皇室实业吃得满嘴流油。     倒是北方大道的修筑有些缓慢,足足花了两年有余,投入数以十万计的奴隶,短短千里沥青大道竟尚未完工。     这不是在崇山峻岭修筑关墙,而仅是在地势平坦的河朔之地将原有的秦直道拓宽平整,再铺上砂石和沥青。     这北方大道是从上郡往北修筑,途径西河和五原两郡通往朔方和云中两郡的郡治,大汉的大部分的石油工坊和沥青工坊皆设在上郡高奴县,沥青运送省时省力,几乎是铺到哪运到哪,应是能提早完工的。     之所以会延误工期,主要是这北方大道中途被大河隔断,只得先在大河两岸分别兴建水陆码头,再将沥青从南岸通过渡船运往北岸。     北岸需铺设的沥青大道不足二百里,尚未占到整条北方大道总长的两成,反是比南岸的八百余里大道耗费更多工期,可把江都王刘非急坏了。     依着原先的规划,待北方大道竣工后,朝廷将以十年为限,每岁从国库调拨拨五十万金治河,皇室实业自也想从中分润一杯羹。     大河的中上游每岁约莫有两次枯水期,一为四月至六月,一为冬月至次年正月。     (避免抬杠预注黄河中上游所谓枯水期是相较春夏两次汛期而言的,持续半年,不是真会枯竭干涸。)     冬日天寒地冻,部分河段更有不短的冰期,治河不易,故若想要对河道清淤和加固河堤,多会选在四月至六月这段枯水期进行。     现下已入四月,北方大道尚未完工,数以十万计的奴隶无法调去治河,这意味着今岁皇室实业应是无法吃到那块大肥肉了。     五十万金!     哪怕稍稍分润些许,就能挣得钵满盆满。     刘非光是想想都觉着肉痛不已,好在皇帝陛下也没太急着推动治河大计,是多等一年也无妨,正好让新任的大农令东郭咸阳先熟悉大农府的事务,再多些富余时日去筹措治河所需的赀财。     刘非虽是松了口气,却仍有几分懊恼,是今岁就可开始入账的巨额收益,偏是拖后了一年。     俚语有言,世事难料,落袋为安。     这赀财在未真正挣到前,甚么都虚的,自然愈早落袋愈早安心。     四月下旬,大汉皇帝下旨,依张掖城设郡,辖河西走廊中段,并破格拔擢年近六旬的公孙弘为张掖太守。     朝臣闻得此诏,尽皆哗然。     公孙弘仅是个入仕待诏的太学博士,没有半日在朝从政的经历,怎的就突然得以出任郡太守这等封疆大吏?     刘彻晓得群臣会是这般反应,故此事他压根没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而是径自颁下旨意,颇有些独断专行之意。     不过为避免群臣太过反弹,刘彻特意与丞相袁盎商量,由公孙弘自行从公府待诏名簿中择取合宜人选,以填补张掖郡的部分官吏缺额。     消息传出,出身世家大族的朝臣们皆是闭嘴噤声,皇帝陛下摆明是要替公孙弘撑腰,若他们再闹腾,张掖郡新出的官缺怕是就没他们族中子弟的份了。     公孙弘更是受宠若惊,颇有些不知所措。     他少时曾在家乡薛县做狱吏,后触犯律法而被免职,因家中贫寒,只能替人牧猎为生。年逾不惑方始学《春秋》杂,拜得齐人胡毋生为师。     朝廷兴办太学后,胡毋生被召为太学博士,公孙弘亦随之入京,成为年岁最大的太学生。     后因刘彻要扶持公羊学派,使其执儒家牛耳,以便从内部分化儒家,故拔擢胡毋生为太学的博士仆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