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2/3页)  汉武挥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了。     三大中郎将也没甚么不服气的,齐山昔年在羽林卫本就比他们资格老,比他们功劳大,现今准备接任郎中令,可不是甚么后来居上,不过是回到他原本的位置罢了。     大汉群臣见得新任中郎丞是个生面孔,还摆明是准备接任位列九卿的郎中令,自是讶异不已。     倒是太尉李广对齐山记忆犹新,不少早年与羽林卫打过交道的将领也认出了他,知晓他曾官居羽林左监,也就不吭气了。     看看昔年的羽林将官,卫尉卿,三大中郎将,再加上大批禁军将领,再多个郎中令也没甚么可惊讶的,毕竟羽林卫是天子亲手创建,且最为信重的亲卫军。     旁的朝臣们虽是不甘又出个弱冠之年的大卿,但也不敢出言置喙。     郎中令掌宿卫宫禁,皇帝信重谁就拔擢谁,就算选头獒犬出任,只要能让皇帝夜里睡得安心踏实,旁人就管不着。     若有世家权贵非要举荐自家侄子出任此职,皇帝反倒要猜忌他是否居心叵测了。     总之大汉朝堂官位很多,但有些位置是万万不可主动去争抢的。     汉六十八年,依大汉历法该年为闰年,且闰月鲜见的落在九月,意即九月和十月间,还夹着个闰九月。     闰九月十六,是为今岁立冬。     立冬乃贺谒师长耆老的日子,依照惯例,天子会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     四朝元老袁盎赶在立冬前夕,告老致仕,请辞去丞相之位。     皇帝刘彻欣然准允,感念其功在社稷,封了关内候,且迁光禄大夫,可入宫行走,主要还是方便他日后时常到太寿宫,陪着太上皇刘启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     御史大夫曹栾顺理成章的接任丞相,接掌相印,做了百官之首。     他自是欣喜得紧,御史府的属官也是欢欣鼓舞,盖因曹栾任御史大夫本就是为接任丞相做准备,压根就没闲暇多管御史府的事务,闹得御史们很是憋屈,好久都没有弹劾王侯权贵了,嗓子痒得紧,笔杆子都快咬断了。     群臣们本以为皇帝陛下会再次举贤不避亲,将丞相司直张骞转调御史府,升任御史大夫,毕竟张骞近年在丞相府和御史府来回迁调,历练完整,可不就是为了今时今日么?     皇帝刘彻的作法却大出群臣预料,新任的御史大夫竟是直不疑。     直不疑历任太中大夫,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还有个可有可无的女学祭酒。     群臣之所以讶异,不是说他才德不彰,也不是说他资历不够,恰恰相反,他的品性才能皆是上佳,何况本就秩二千石,位与诸卿同。     只是他历任的官职皆是僚属性质,虽历经两朝皆为皇帝内朝的首席幕僚,但要出任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居“副相”之位,未必才能适所啊。     刘彻倒是没这担心,经过多年观察,直不疑向来内敛低调,不喜交际,与各世家大族皆无深交,且直言敢谏,是做御史大夫最合适的人选。     何况依史籍记载,直不疑也确实在武帝朝做了御史大夫,且颇是尽忠职守。     张骞虽有大才,但其脾性及过往经历皆不适合做御史大夫。     家有犟子不败家,国有诤臣不亡国。     曹栾做御史大夫的这段时日,御史府属官没半点活力,大汉朝廷太和谐了,宣室殿御案上的弹劾奏章少得可怜,更再没人当殿怼刘彻这皇帝。     长此以往,不行的!     刘彻虽不是受虐狂,但若言官所言在理,还是要多听听不同意见的啊。     圣人都会犯错,何况刘彻这凡夫俗子?     故而这御史大夫必不能让张骞出任,刘彻本是最看好廷尉汲黯,盖因他嘴最毒,脖子又硬,过往任太子洗马时,就时常怼天怼地怼太子,还是有理有据有节的,刘彻多是怼他不过,只能低头受教。     不过近年随着大汉百业愈发兴盛,不少律法都需尽速重新修订,廷尉府离不开汲黯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