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2/3页)  汉武挥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要遣使乞降之事,皆是讶异不已,心道皇帝陛下怎的心慈手软了,昔日不是说除非朝鲜王卫右渠当殿跪求,否则绝不受降么?     福榕候邹馀善却是暗自冷笑,卫右渠那厮太蠢,若是亲自前来乞降,或许还能似昔日东瓯国和闽越国般得以内附大汉,卫右渠也能似他和欧贞鸣般得封大汉列候,好歹留得全族性命,安安稳稳的富贵传家。     现下派了个年幼的太子来,就不怕朝鲜日后如南越国般,被立个傀儡般的国君么?     到时朝鲜的卫氏王族除却这太子卫长,怕是都要如南越的赵氏王族般,被汉军彻底屠绝了。     刘彻倒不晓得自个在邹馀善眼里是这般心狠手辣的,在东瓯和闽越举国内附后,不管是两国原本的贵族还是平民,大汉朝廷可都是厚待有加啊。     要知道南越非但是赵氏王族,便连寻常贵族都被大将军郅都屠杀大半,唯有老实听话的才能留得性命,可不似对东瓯和闽越这般宽仁。     何况南越的军队已被尽数遣散,瓯骑和闽骑却还得以组建骑营,似胡骑和羌骑般纳入汉军编制,可见刘彻这大汉皇帝对东瓯和闽越的将士还是比较放心的。     岭南地域广袤,现今却仅余四座大城,是为番禺,苍梧,布山和合浦。     除却屯驻在此四城的汉军和少数居民,大部分南越百姓皆已迁徙到岭北的汉境,     皇帝陛下已颁下圣旨,着张骞除丞相司直,调任南越国相,辅理南越王治理国政,秩二千石;着公孙昆邪除细柳校尉,调任南越中尉,掌南越军政武职,秩比二千石。     大汉群臣皆是心知肚明,甚么南越国相,甚么南越中尉,实则就是治理岭南四城的郡守和都尉。     南越王位上那傀儡般的小娃娃,也不知甚么时候就会暴毙夭折,让朝廷顺势除国置郡。     对于张骞出任南越国相,朝臣们也觉着合宜,毕竟他历练完整,本道是要接任御史大夫的,没想到外放去做了封疆大吏。     没人会因此轻视张骞,觉得他失去圣眷,若在封疆大吏的任上做出政绩,日后返京指不定就能更进一步,在华夏官场上,文臣的资历向来多是如此慢慢熬出来的。     武将想加官进爵倒是有捷径,打场大胜仗就行,不过风险也大,谁都不敢担保百战百胜,刀头舔血的营生是靠命去搏的。     总之文臣武将是两条不同的路数,不可能让皇帝随便拔擢个人就出任公卿重臣,即便群臣不敢吭气,诸御史也会往死里纠正弹劾。     公孙昆邪做南越中尉更是没人反对,现今的大汉武将排出来,威望和战绩比他高的可没几个,让他出任南越中尉反是屈就了。     不过考虑到大将军郅都已在南越待了两年有余,公孙昆邪去接替他也算不得太过委屈。     大将军非常置之职,皆是战时临设的,郅都回京复命后必会重新以骠骑将军之位辖理三军,以便与李广这掌大汉军政的太尉区隔职守,甚至彼此制衡。     简单而言,郅都会返京辖理屯驻京畿的五大骑营,李广管好全国军政就行了,别再碰兵权,尤其是京畿驻军的兵权。     大汉朝臣皆是混迹官场多年的老狐狸,这里头的猫腻皆是心知肚明,李广也没甚么怨言,他虽是个莽夫,但却向来谨守分际。     愚蠢与机智,往往仅在一念之间。     后世宋朝的岳飞怎么死的?     北伐就北伐吧,还牛气冲天的提出迎回“二圣”,宋微宗和宋钦宗若是迎回来,宋高宗赵构往哪里摆?     站在后人的角度自然觉得他是民族英雄,但在宋高宗眼里,他不是功高震主,不懂分寸的权臣又是甚么?     秦桧替赵构背了近千年的黑锅,他冤不冤?     后世史官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若推己及人,换了他们是宋高宗,又会怎么做?     何况没了岳飞,南宋也没跨;即便岳飞北伐成功,就宋朝那等重文轻武的尿性,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