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设计(第2/3页)  汉武挥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膛炮可以着帝国科学院慢慢试制,主要先尝试往小型化的方向走,以此积攒经验,作为日后主力火炮更新换代的技术积累,后膛炮的炮弹后装方式也可让大汉匠师们作为枪械的重要参考。     刘彻见过完整的科技树,大汉匠师们却没有,故而军工技术可跨代,人才培养却得踏踏实实的循序渐进,让他们对相关知识有个逐步了解吸纳的过程。     后世历史文最常见的套路,就是主角穿越数年,火车火炮四处可见,就算是金手指开大了,但等那主角挂了,这类与时代完全脱节的技术又如何传承下去?     匠师们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只能依葫芦画瓢,那是不行的。     想要推进社会整体进步并非易事,不是么?     大汉首批加农炮采滑膛炮管,前膛设计,是刘彻仔细斟酌后,觉得最为合宜的设计方案。     不过这大汉加农炮与后世前膛炮仍有不同之处,主要是在炮弹的击发方式上。     既然刘彻不想设计火绳枪乃至燧发枪,而要直接跨越到定装弹的击发枪,那火炮的击发最好也跳过火绳和燧发方式。     火绳引燃乃前膛火炮最早的击发方式,即在火炮尾端预留个小圆孔,通常在插入引信之前都会用尖锐的物体从圆孔中事先刺穿发射药的外壳,然后将引信插进去,随后点火发射。     后世影剧常见的画面,就是炮手举着火把,点了引信,呲呲冒火花,就跟放鞭炮似的。     火绳引燃太麻烦,且受天候限制极大,别说是下雨,就是引信受潮,那火炮就得哑火。     燧石击发乃是从燧发枪发展出的火炮击发技术,火炮尾端外置个燧石发火装置,炮兵通过一个细绳拉动燧发装置点火。     燧发点火虽不再需要引信,不需拿着火把傻等,却仍需往火炮的尾端圆孔填充火药,以便引燃发射药。     火药也是容易受潮的,故燧发点火虽比火绳引燃更便捷,却也难以避免哑火的风险。     二战后,火炮大多采取击锤式和撞针式,不过那是采用定装炮弹的后膛炮或迫击炮,对刘彻设计的大汉前膛加农炮显是不适用的。     好在大汉现下已能制成雷管,且不是用雷汞,而是更为稳定的叠氮化铅填装雷管上层,下层则为高爆炸药。     有了性能稳定的雷管,刘彻自然能设计出外置的火炮撞针装置,在火炮尾端圆孔塞入微型雷管后,只需让外部撞针进行强烈撞击,便可引燃炮管中的发射药。     如此一来,炮手在反射时引燃明火,既可免除受天候太大限制,更是大大规避了在弹药众多之处使用明火带来的巨大风险。     大汉加农炮是采用发射药加炮弹的方式,而非是全金属包裹的定装炮弹,可预见在临战时,火炮周围必有大量易燃易爆物,且不说用明火危险,便是燧发装置若走火,或突然溅出大量火星,都极可能酿成大祸。     微型雷管容易保存,且因火炮撞针装置力度可设大些,故微型雷管的外层包覆物可做得更为厚实,且因微型雷管填药量小,只要不集中运送,就算在中途爆炸,也不会有太大杀伤力。     刘彻估摸着让执掌击发的炮手如后世狙击手般,腰上缠上子弹栓袋,插个十来枚包裹严实的微型雷管,应是够用了。     拇指粗细的微型雷管,炮手若不是犯病放嘴里用力咬,就算真出甚么意外,应也是炸不死人的。     这设计方式倒颇是类似后世部分枪械的雷贡击发方式,不过是被刘彻转而用在前膛火炮上罢了。     于是乎,大汉首版加农炮设计方案正式落定,滑膛炮管,前膛式设计,再加外置的撞针击发装置。     铸造好的那五根无缝钢管还需重新过炉,加铸尾部的炮膛部分,这倒是不难的。     关键是炮座的问题,因日后大多会安装在风帆战列舰上,故要考虑到后座力的问题,免得轰出炮弹后,后座力生生把炮座下的甲板震裂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