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虚置(第2/3页)  汉武挥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准入门槛太高,便连刘氏列候都够不到,头上不顶个王爵,压根没资格沾上边。     少府钱庄,帝国金融旗下的帝国钱庄,田氏和窦氏两大外戚牵头,诸多世家大族乃至豪商巨贾皆有入股的百业钱庄,成为大汉朝的三大钱庄,虽不似朝廷的中央钱庄般拥有铸币权,其金融触角却已遍及大汉全境的各行各业,甚至跟随着汉军的征途,向境外迅猛扩张。     正因有百业钱庄的存在,帝国金融的成立才不至引发太多非议,毕竟大汉天家也忧心诸多世家大族会因眼馋而太过怨忿。     虽说陈诚出身少府陈氏,出任太子詹事也是为日后接任少府卿做准备,然帝国金融是和少府产业完全脱离的,若是日后太子刘沐登基为帝,这帝国金融也绝不会并入少府,而是继续留给将来的储君和诸位皇子。     皇帝刘彻昔年身为太子时,就曾为府库无钱而犯愁,他是能自己捣鼓产业挣钱,却不指望后代子孙都有这等本事。     皇帝有少府,皇后有长秋府,长乐宫里住着的太上皇和太后有长信府,旗下产业众多,方能过得舒坦,相较之下,太子詹事府非是固定存在的,所以向来没甚么产业。     太子每岁四千二百石的秩俸,约合四十万钱,区区四十金,逢年过节打赏宫人都是不够的,得靠天家长辈们时常赏赐贴补才行,为避免今后再出现太子因钱紧而收受臣属“孝敬”的困窘局面,确实该让其有些额外的收入来源。     再苦不能苦孩子嘛!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以此安抚刘氏诸王,让他们甘愿献出大部分封地,为朝廷将要推进的江南大开发除却后顾之忧。     没错,开发江南!     唐朝往后的历朝历代,皆以江南为天下粮仓,刘彻治下的大汉虽是粮食产量过剩,但并不意味着要搁置对江南的大举开发。     地域开发要因地制宜,除却化工和冶金等基础工业,刘彻并不打算将来在江南搞甚么重工业,地肥水美的大江南还是要以农业为主的,并借此减少关中郡县的粮食种植亩数。     他没打算在大汉强推后世美帝的农业模式,且不说大汉离农业机械化还差得远,单论那集约密集型的大农庄模式,在后世也是利弊参半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     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虽可极大的提高耕作和收获效率,实则却是非可持续性农业,非但会造成严重的地力下降和土壤流失,更极易破坏当地的农业生态,衍化出所谓的超级害虫,爆发大规模虫灾。     大汉现下的农业前景远较后世华夏要好,关中仍是植被茂盛的天府之地,再加上物产丰饶的巴蜀和中原,足以养活刚接近七千万的大汉臣民,关中的小麦种植亩数必须控制住。     大江南,诸越之地,燕北,辽东,四大地域尚有待开发,若无甚大规模天灾人祸,就算大汉百姓玩命生孩子,百八十年内应是无须为粮食产量发愁的。     如今长安太仓和各郡县常平仓储满存粮,仓廪兴建的速度已然不足吸纳每岁入籴新米,大农府平准司要企稳市面粮价,着实承担着不小的压力。     若朝廷想在大江南地域进一步发展农垦,那就不能再大量耕作主要的粮食作物,否则不出三年,大汉境内的粮价势必彻底崩盘。     谷贱伤农啊!     大汉群臣可不是目光短浅的庸才,尤是能位列朝堂的重臣们,可都是精明似鬼的,他们出身的世家大族又拥有大片田亩,自也不愿见得粮价崩跌。     近年来,汉廷各府署乃至地方官府皆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预算收支体系,朝臣们对各类预算皆是争论得面红耳赤,唯独对大农府平准司,端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可不就是怕粮价下跌,影响到大地主们的利益么?     高附加价值的精致农业!     大汉群臣虽难以理解皇帝陛下口中蹦出的大量新词,却也能从大农令东郭咸阳的解说中理解陛下的意图。     种桑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