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四十八章 请款筑路(第2/3页)  汉武挥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懂大部分的词句,唯有遇着些生僻字时须李福从旁指点讲解。     这道奏章形制规范,也没甚么艰深词句,刘沐很快便阅罢,也读懂了大概的意思。     这奏章乃是大农府呈上的,本出自工部少卿卓王孙之手,想要请款筑路。     以年度预算为基础的财政运作体系在汉廷各府署及地方官府皆已行之有年,在不断的查漏补缺下,运作愈发良好顺畅。     大农府工部掌营工营造,辖诸多官营工坊及掌城池和造桥筑路等工役程式,每年岁末也会递交大笔预算,从国库划拨相应款项预留,以备来年支用。     依惯例,工部要请款时只须向大农令东郭咸阳呈报,经其签核后再转呈御史府和廷尉府等负监管之责的府署,由各府集司和计司审定准核,便可从国库请拨相应款项,无须特意奏请皇帝陛下的。     然工部少卿卓王孙此番请拨的款项着实过大,大到大农令东郭咸阳不敢擅自签核,大到堂堂大汉太子看到那数额时,硬是惊得睡意全无。     五十万金!     刘沐陪着自家父皇批阅了大半年奏章,从未见过敢这般狮子大开口的请款奏章,须知国库岁入虽逐年增长,然去岁也才刚跨过五百万金的门槛。     五十万金,近愈国库岁入的一成!     依照大汉军律,太尉府每岁呈交的来年军事预算也不过就是该年国库岁入的一成,光凭这笔军费,就足以供应近百万大军的一整年的吃喝拉撒,外带汰换兵械,购置战舰,火炮,掌心雷等新式军备,甚至还有退伍将士及军眷的抚恤和各式补贴。     如此巨赀用来修筑道路,显是远远超出工部今岁预算,也无怪大农令东郭咸阳不敢擅自签核,而是将之转呈皇帝陛下圣裁。     东郭咸阳作为掌国库和天下租赋,统领大农府诸官的大农令,按说若觉辖下少卿的请款不合理,直接打回不允便是了,然他既是将这份请款条陈改拟奏章,转呈皇帝陛下,自然是他也觉得工部提出的筑路计划确有必要。     东郭咸阳或许是个“守财奴”,却也懂得开源与节流同等重要,更懂得货流畅通对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性。     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简单朴实的口号,早已深入大汉臣民的心中。     近二十年来,十余条连通各郡郡治的主要沥青大道的陆续竣工,加之各郡在治下各县也不惜拨下重金,夯筑整葺旧有的砂土直道,使得朝廷“县县通大路”的长远目标已达成大半,仅余部分官府财政窘困或是地势复杂的偏僻县邑尚无力筑路。     说实话,皇帝刘彻对此亦已为满意,若实在是不宜筑路或是筑路耗资过大的县邑,索性就让百姓迁徙出来好了,毕竟大汉现下不缺土地,缺的是大批精壮劳动力,没必要如后世华夏政府般往山沟沟里修路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要懂得先易后难,肯定要先集中全大汉的基建资源,在关中,巴蜀,中原,燕北和江南的重要郡县铺设好四通八达的道路,再去考虑那些荒乡僻壤。     后世华夏政府因着种种考量,往往会为不足百户的小山村花费数千万修筑道路,现下的大汉却是无法承担这等巨额开销的。     花不起,也没必要!     汉廷甚至废置了不少地处偏僻的县邑,将该地居民迁徙他处,既是有“民不患寡患不均”的说法,那就不能让这些大汉百姓继续生活在那些“被人遗忘”的偏乡僻壤。     百姓迁徙的花销皆由官府支应,迁徙后还会划拨给他们相应的田舍,填补些许赀财,饶是如此,也比往那些偏乡县邑修桥铺路所须开销少得多。     大汉群臣对此举措也颇为赞同,他们虽是代表着诸多世家大族的利益,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是勤政爱民的好官。     大汉社稷就是一块香甜大饼,刘氏天家虽占了大头,诸多世家大族也能分食不少,庶民百姓也是饿不着。     饼做得愈大,所有人能分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