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2/3页)  汉武挥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京武大道,长安至西宁的京西大道,比蜀道更早数年竣工。

    然河西四郡之地因天候和地势所限,不宜铺设沥青道路,只能用黏浆土混以砂石夯实,铺就刚性路面。

    铺设黏浆土路面的耗费虽比沥青路面少得多,然一旦长期经受金属车辙的碾压和铁质的践踏,表面结构会承受全部的冲击力,造成大量崩裂和坑洞。

    好在黏浆土的粘合度还算过得去,进行路面维修时倒也不算麻烦,灌注夯实即可填补好坑洞,不至轻易出现重复性和扩大性破损,无疑比寻常的土石路或砂石路要好得多。

    如此一来,路面的日常维护就颇为重要了,尤是河西的四郡两关居于要道,兵马调派,军需运送,商队往来,端是车如水,马如龙,路面的破损速度极快,需要调集大量人力日日巡视和修葺道路。

    大汉境内劳动力匮乏,对精壮奴隶的缺口很大,不可能浪费在修葺道路上。

    是的,浪费!

    实话实说,大多数外族奴隶从事的劳作,远比修葺道路要繁重得多,劳作环境也多半更差,譬如雍县的石炭窑和湘南的锡锑矿,矿窑坍塌的重大伤亡且不去提,单说害了肺病被隔离乃至处决者,数量已是颇为骇人了。

    毫不夸张的说,大汉现今的繁荣昌盛,是以数百万奴隶的血肉尸骸铸就的。

    若非有如此众多的外族奴隶,而是向大汉百姓征发徭役,让他们从事这些繁重而危险的劳动,刘彻的下场只怕比后世史上的隋炀帝也好不了多少,暴秦二世而亡更是尚未远去的前车之鉴。

    大汉自立朝以来,皆是轻徭薄赋,刘彻登基后更是尽可能降低徭役时长,且无须役夫离乡他往,多是在当地河道清淤和修葺仓廪之类的劳作,只要不偷懒打混,早早完成分派之事者还能提前结束徭役。

    若非推进初步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缺口实在太大,刘彻甚至想彻底废除徭役制度,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迟早是要做的,只是现今条件不允许罢了。

    维持兵役,废除徭役,正是大汉未来的发展趋势,刘彻顺水推舟都来不及,更不可能逆势而为。

    河西四郡皆以军事为首务,且为维护当地的水土植被,避免人为的加速土地沙化,刘彻从未打算采取过往募民囤边的做法,更禁止焚林垦荒,宁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关中往河西四郡运送军需,供给戍边将士。

    正因如此,河西四郡的军队数量远超庶民百姓,官府征发不到足够的役夫去修葺道路,且对役夫也不敢太过苛待,不敢让他们夜以继日的玩命劳作。

    大汉百姓不是外族奴隶,官府若将他们当牲口使唤,四处明察暗访的巡察御史是要上劾举的,是会被罢职去官的。

    朝廷也知四郡官员难处,皇帝和群臣商议良久,索性就让西域胡人入塞服役。

    汉廷向西域征发徭役已是行之有年了,西域诸国每岁须向汉廷缴纳什一税,遣其属民服什一役。

    什一税,即西域诸国每年岁入十者取一,进贡大汉为岁币;什一役,即西域诸国属民中凡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子,每岁十者取一,为大汉服徭役。

    依此定制,汉廷每岁可征发的西域役夫超乎十万众。

    起先的数年,西域役夫多是辅助汉军押解的奴隶,陆续修建了张掖、酒泉、敦煌及周边的塞城和关墙。

    及至河西诸城尽皆落成,汉廷逐步建构起西北边防体制,包括采取了举国边塞普遍实施的“夷狄检疫防疫”体制,也就没再征大量西域役夫入塞,而是让他们修筑贯穿西域诸国,连通大汉与中亚的两条主要商道。

    自敦煌及两大边关建成,扼守河西走廊的酒泉,张掖和武威实已算不得边郡了,除却囤驻边军,往来商旅也会入城休整,故客栈和酒肆很多,加之官府严禁焚林垦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