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2/3页)  汉武挥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得了,孩儿告退!”

    刘沐这才醒过神来,迈着大步就往殿外走,待得出了殿门,更是拔腿就跑。

    紧随其后的滕驭也顾不得甚么规矩,小碎步都不踩了,蹭蹭蹭的跟着跑了起来。

    虽说太子殿下习武不辍,然他平日随侍皇帝陛下,一站就是大半日,更没少四处宣召谕示,腿脚利索得紧,身体更是刚刚的。

    先秦及汉代的宦官,可不似后世清宫剧中阴阳怪气的死太监,没个好体格,没个端正长相,没点豁然气度,让人一瞧便觉狡黠奸佞,那必是不成的。

    艺术作品中对宦官的刻意丑化未免太过,汉初不少宦官常出任监军,也多有上阵杀敌,明代下西洋的郑和也是太监啊,没必要因屡有宦官乱政,就搞一刀切的丑化,这不合实际。

    这不是笔者想为宦官翻案,衡平视之,身家性命皆系于帝皇的宦官,对皇帝的忠诚往往比某些权臣和外戚要高得多,至少阉人做不得皇帝,顶多扶持傀儡皇帝,总不至谋朝篡位,待得出现英明君主,又可拨乱反正,帝业总不至被外姓夺了,东汉数朝不皆是如此么?

    后人多批判历代汉帝重用宦官,导致汉室衰微,真真低估了古人的智慧,汉帝登基多年少,不靠宦官帮衬,靠母族外戚?靠世家大族?

    君不见,王莽篡汉乎?

    君不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

    说极端点,若历代幼帝不倚重宦官,早特么被世家大族生吞活剥了,大汉也不会得享国祚四百年。

    宦官乱政,祸国殃民是没错,但对天家而言,好歹还能得保天家苗裔不绝。

    秦二世胡亥那是自己作死,赵高虽能指鹿为马,可要把大秦覆灭的锅都让他个区区宦官来背,也未免太高看他,太小觑楚项和刘汉的诸多雄杰了。

    难不成,大汉江山是赵高拱手送上的?

    后世史多为儒家以春秋笔法写就,不可不信,却也不可尽信啊!

    言归正传,话说从头。

    太子刘沐奔逐于宫内廊道,郎卫们本欲阻拦,然见得紧随其后的宦者令滕驭高举符令,便是纷纷避让。

    若无御赐的符令,太子虽也能通行,但莽头莽脑的四处乱窜却是不行的,好在滕驭先前欲往太子府宣召时,符节令李福怕耽搁了时辰,特意请准陛下赐道符令,让他带在身上。

    咣当~~

    到得御府监,太子殿下排闼而入,更是抬脚踹了御府令的门:“光天化日,掩门作甚,赶紧取孤王朝服来,替孤王更衣!”

    御府令及旁的内侍宫婢见得太子驾临,又是面色不善,皆是吓懵了,险些没尿了裤子,忙要跪地请罪。

    至于自身所犯何罪,他们不晓得,总之先请罪再说。

    好在宦者令滕驭紧随而来,好生指派吩咐,否则真若没头没脑跪地告饶,指不定被急红眼的太子殿下抬脚踹翻了。

    这可是位脾性暴躁的主,平日对宫人虽是颇为仁慈和善,出手打赏更是豪爽得紧,但若急了眼,彻底莽起来,那也是要命的。

    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道理。

    得了宦者令指派,御府监诸人手脚何其麻利,饶是太子朝服颇为繁复,且是颇为厚重的秋冬服御,仍是不消一刻就已为太子穿戴妥当,甚至还顺带为他取水净面,将散乱的鬓发好生绾了。

    “甚好,甚好!”

    太子刘沐站在大大的玻璃落地镜前,左右端详了须臾,心绪稍缓,对御府令摆手道:“孤王甚是满意,你等皆有重赏,明日你自行到太子詹事府领赏吧!”

    “谢殿下……”

    御府令正待谢赏,太子殿下却已抬脚便走,滕驭也随之跟上,留下面面相觑的众人。

    年逾花甲的御府令重重喘了口气,扶着桌案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