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六十四章 开凿运河(第2/3页)  汉武挥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法。

    汉初数朝堪称“高薪养廉”的典范,汉官的秩俸实是华夏历朝历代最高的,三公级别的,秩俸约合后世华夏的年薪三百余万,区区县尉都近愈年薪四十万了,况且身具爵位者,还会获赐相应数量的田宅,刘彻可不打算再给他们涨薪水。

    公务支出不增加,也不可能凭白按人头给老百姓乱撒钱,免得臣民对此习以为常,将来若国库吃紧,不能在再发钱了,老百姓还不得闹翻天啊?

    老办法,搞基建!

    京南铁路已在铺设,暂时已没太多的钢铁余量,倒是近来陆续建成的诸多水泥工坊产量过剩,毕竟大汉臣民还是不习惯也不想花钱改住钢筋水泥的房舍,民间需求不足,供过于求自然会滞销。

    水泥工业,朝廷自然是要大力扶持的,前期就算亏本,也要不断砸钱,甚至要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唯有如此,才更有效的提高工艺水准和降低成本。

    若等民间需求量猛然暴增,才急吼吼的兴建扩产,刘彻也就枉为穿越众了,昔年大举开采石油,大搞石化工业,不也是如此么?

    创业初期多艰难,风物长宜放眼量,主政者既是站得高,就应看得更远些才是。

    开凿运河!

    就照隋朝大运河的线路,开凿南北向水道,南起吴地广陵郡,北抵燕北涿郡,贯通大河、淮水、大江和浙水(钱塘江),全长约三千五百里。

    (特别注释,隋炀帝加修永济渠和通济渠,连接大江大河水道和古运河,全长超过五千里,但真正需要开凿的没那么长,部分水道是现成的,古人不傻。)

    现今的大汉想要修这条运河,无疑比后世的隋朝要轻省不少,单说四百里的邗沟水道,随着大汉船运业愈发兴盛,早已重新疏通乃至整葺拓宽,作为连通大江与淮水的重要水道,商船络绎不绝。

    隋朝开凿大运河,除却军事和政治需求,亦因当时南方远比北方富庶,便连长安和洛阳两都都急需与富庶经济区联系,运送南方的大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

    现今的大汉却是相反,关中乃至大汉中游流域各郡皆是“先富起来”的,江南郡县的开发规划却正值方兴未艾之际,旁的大宗物资不提,单是江南各郡每岁需求的化肥,大多都尚要从北方输送去。

    燕北之地固然也发展滞后,然经过铁业整合后,涿郡及周边地域已成为大汉四大钢铁产地之一,加之少府又将拆分名下部分产业,创立四大新商团,发展四大地域的重工业,其中燕北重工的总部就将设在涿郡。

    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使得燕北与江南物流更为畅通,无须再费时费力的渡江渡河,省下了数度水陆转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这两大“不发达”地域的开发无疑是巨大的助力。

    实话实说,开凿这条运河,比在这两大地域修筑铁路更有效用,也更省钱省事,况且现今的大汉也没能力修筑横跨大江大河的铁路桥,甚至在短时间内难以备下足够的钢铁来支持如此庞大的铁路工程。

    汉疆广袤,若不懂因地制宜,让燕北和江南完全照搬关中之前的发展模式,必是事倍功半的。

    况且,关中郡县尤其是京畿三辅,之所以能发展成现今般模样,那是皇帝和朝廷不惜下了血本,过往二十载,不知砸进去多少资源。

    不止是赀财,更包括庞大的行政资源乃至教育资源,这也是诸多中原世家最为腹诽的,觉着皇帝陛下实在太过偏心了,关中世家吃得脑满肠肥,他们却连肉汤都不够分的。

    也无怪中原世家不满,要晓得,在先秦之时,关中之地可是被视为华夏边陲的,老秦人的祖先是去关中养马的,现今关中贵族反过来觉着中原贵族都是些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这叫他们情何以堪?

    虽说开地图炮群嘲的关中贵族也没多少,但便连寻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