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四十一章 鞑靼东进(第2/3页)  大明春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臣谢恩告退。”蒙古人行礼的时候,好像一般不说话。

    等鸡儿将军刚出门,朱高煦立刻唤门外的曹福进来,说道“把张盛叫来说话。”

    曹福道“奴婢遵旨。”

    没一会儿,锦衣卫指挥使张盛走了进来,抱拳拜道“臣奉旨觐见,圣上万岁。”

    朱高煦开门见山地问道“辽东边军在走私从大宁城私卖东西给兀良哈人,为何朕从未听到过锦衣卫禀奏”

    张盛的神色顿时一变,立刻跪伏于地“臣该死,臣也没收到过此类禀报。”

    朱高煦看了他一眼“你不用太紧张,朕没有太责怪的意思。你原先不是锦衣卫的人,干这份差事才几年,太远的地方还没管到,也算是情有可原。”

    张盛道“臣当马上着手整顿,管束清理辽东坐记的锦衣卫校尉。圣上明鉴,他们领着朝廷俸禄,世袭罔替,翻不出甚么浪子。”

    “很好。”朱高煦点头道,“起来罢。”

    张盛又道“不过臣听说,边军收钱让进出关隘的商人,夹带货物,早已有之。这种事倒不算稀奇。”

    朱高煦道“朕做皇帝便不准边军干这种事。”

    张盛道“是。”

    朱高煦心里琢磨,边军有人有兵器,如果连财源都有了,那将来为甚么还要听朝廷的话所以他都不用多想,肯定要整治这样的事,绝对不允许边军慢慢得到收“关税”的财权。

    他想了想,说道“别的事朕亲自来办,你管不了,只管锦衣卫的问题。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身份,究竟该向着谁,不行的人就换掉。”

    张盛拜道“臣谨遵教诲。”

    张盛离开后,宦官曹福便走进来了。不过朱高煦没有再吩咐曹福办事,他犹自在刚才坐的太师椅前面,来回慢慢走动着,默默地思考着一系列的问题。而今朱高煦面对的事,显然要比“伐罪之役”时的战争更加复杂。治理疆

    土的时间拉得更长,战阵上需要的勇气与毅力,都会被慢慢消磨掉,或许唯有沉得住气熬得住才能成事。

    到了傍晚,朱高煦吃晚饭前,把随行的勋贵和文官侯海等人叫来了,君臣一起用膳。吃饭的时候,朱高煦没说正事,大伙儿都兴致勃勃地叙旧。

    这些嫡系文武,虽然过半是当初云南汉王府的旧部,但朱高煦就藩云南之前,他们便是朱高煦的部下了。而朱高煦做汉王之前是高阳郡王,地方正是在北平。韦达、王斌、侯海等人,以前的家都在北平,他们正说着、抽空要回去看看以前住过的地方。

    而丘福是“靖难”功臣,起初属于燕王府的护卫武将,也是曾经安家在北平的人。故地重游,大家都有话题。

    等到吃完了饭,丫鬟们把桌子收了,摆上茶水和干果点心,这时朱高煦才把下午接见鸡儿将军、以及辽东都司通过大宁城进行走私买卖的事,与大伙儿说了一遍。

    丘福用轻描淡写的口气道“圣上勿虑,只需圣旨一道,召那辽东都指挥使到北平来认罪,他还敢怎样”

    朱高煦不置可否地点了一下头。

    丘福的话当然据有可行性,此时大明朝廷的京营很强势,对各地卫所军有绝对优势,所以在兵事上只有中央才有话语权。

    平素朝廷要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常规办法就是任命一员大将若干列将,然后调动一部分京营,从事发当地卫所再调一些卫所军组成营兵,以此动员军队。而其中京营才是大营主力、核心精锐,卫所军主要是协助作战和壮声势。包括现在何福在宁夏府的西北军,他麾下的精兵也是从京师跟过去的京营骑兵。

    丘福的建议能办到,只不过似乎并不能妥善地解决问题。无论人们怎么说忠孝,一旦涉及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都很麻烦,若处理不善,至少会引起大伙儿的不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