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苏油的背锅侠(第2/3页)  苏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比如李氏庶支李邈,对高丽王室就非常忠心。

    因为做过王颙的侍讲,又时常劝谏族兄不要过于跋扈,就被王颙做成了人样子,提拔重用,安排成了自家儿子的侍讲,还特意嘱咐自家子弟们,要“尊师重道”。

    最终朝堂决定,不干涉两国内政,册封高升泰为特进检校太尉,上柱国,大理国王,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七百户。

    册封王昱高丽国王检校太师,高丽国王,食邑一两千户食实封八百户。

    册封王颙溥义公,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七百户。

    从王颙所请,另赐三万贯,作为修造西京箕子祠堂、陵寝之费,赠高丽《太平御览》,许高丽士子赴大宋科举。

    天时太吓人了。

    安静!现在稳定压倒一切,务必安静!

    朝臣们胆战心惊,但是大宋的老百姓们却觉得优越感飙升。

    大宋的国际地位妥妥地在拔高,辽国如今到处都是反叛,眼看那个国家就陷入衰弊。

    高丽绝贡辽国,专心做起了中华小舔狗。这“绝贡”两个字啊,让百姓们倍感舒适,对高丽好感也大增。

    而大理那边玩的一出“禅让”,却让老百姓们心里有些吃苍蝇的感觉。

    听过说书看过戏的老百姓,如今都有了点基本的政治常识,知道王莽这类白脸大奸臣,都玩过这一套。

    不过大理的事情妙就妙在老皇爷出家当和尚似乎当得很稳当,只能说……佛法无边了。

    这些边角和大宋的关系也不算大,老百姓平日也就是闲聊嘴炮而已,倒是国内的时政要闻更让人关心。

    按照故事,今年太原地震,漳河闹水,应当是地方官员德政不修之故。

    但是老百姓们实在是太偏心了,将太原地震攀扯到了章惇新任河东路转运使,将漳河闹水归根于邢恕新知磁州上边去了。

    这幸好是有咱们司徒在河北镇着,要不然啊,啧啧啧……还不知道这灾要闹成啥样呢,可能决的就不是漳河了!

    最可怜邢恕,人都还没有过淮河,却将河北的锅都背上了。

    气得生了一场大病。

    邢居在徐州上表,请求父亲在自己任所先养病,待病好之后,再从朝廷恩命。

    老百姓对邢居还是很认可的,邢居治新州,清廉自守,百姓皆得安养生利,虽然没有漏勺治广州那般魔幻,但是离任的时候也是得到当地士民攀辕哭泣,一路送到州界的。

    而且邢居诗词文章都是上乘,士林里风议也非常好。

    邢居对自己父亲和祖母也非常孝顺,以他的政绩,蒋之奇、漏勺、刘挚都先后向朝廷举荐。

    朝廷两次任命邢居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都被邢居拒绝,理由就是要照顾自己被安置在新州的父亲。

    歹竹出了根棒棒笋,于是老百姓决定,看在邢郎君的面子上,原谅他那个背霉的爹好了。

    不过待到漳河发水,棒棒笋也没用了,老百姓们偏心苏油,又将邢恕拉出来踩。

    谁让你才知磁州呢?!就算是锅,那也不是俺们丢给你的,是老天爷丢给你的!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所以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苏油倒是老老实实上表,自认德行不足,恳请朝廷降惩,主动替赵煦当背锅侠。

    不过被赵煦留中,既然有章惇和邢恕两位力夫,那就用不着司徒来干体力活了。

    停了章惇一年俸禄,许邢恕在徐州养病,待病愈后再重新安排职务。

    也算是“顺从民意”。

    同时赵煦还下诏,如果地方官员救灾积极,如河北这样,一场地震才损失五个百姓,一场水灾一个人没死,灾后两个月完全恢复生产,无一流离的,朝廷不但不会责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