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37、不破不立(第2/3页)  大美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住狼吞虎咽的孩子只有筷子头、停车场后排躺着午休的孩子露一点脚尖,可围绕这些寒窗苦读的孩子,是父母捧着饭盒,拿扇子赶蚊子的细节,也有坐在路边懊恼,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但更多是踮着脚尖的期待。

    万长生很擅长画这种众生相,他在寺庙墙上画了多少了,甚至还受到点罗有道的影响,增加不少人物之间相互关联趣味性,而不是像以前神佛鬼怪之间端端正正的关系。

    譬如总有心大的父母,送了孩子就拿扑克勾搭旁边的爹妈玩会儿?

    所以在内行看起来可能有点浅薄、四平八稳,可外行看来就挺有趣,画卷这么长,顺着这么看过去,很轻易的就会产生一种阅读感。

    特别是这么多人物,神态风格各异,总会有那么一两款让观众会心一笑联系上什么自己身边的人,没准儿就是自己读时候的父母样子。

    很容易触动。

    于是几乎不需要万长生解释,领导们背着手开始细细的观摩这张画。

    真的是认真看。

    万长生当初作为毕业作品创作的时候,纯属习惯性的投机取巧,他骨子里面的这种山野小民狡黠,画长点就不能说自己没有认真对待,可以掩盖他在构思方面的随意。

    无论技巧、含义、寓意都极其浅显。

    但偏偏就是这种浅显,当功底达到以后,就呈现出来现在这种大巧不工的效果。

    因为万长生的技巧太娴熟了,人物形态方面除了说他有点平淡无,真的没法挑出基础性的问题,所以整张画哪怕构思简单,却靠着足够多的细节,譬如那个凑在后排车门边悄悄给孩子打扇的父亲,就透出舔犊情深的意趣,每一两个父母背后就是一个家庭的期许,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的在表达他们对孩子不一样的教育支持。

    这种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题材又很讨巧,来看画展的几乎都为人父母,很容易产生共鸣。

    最关键还是看得懂。

    看得懂背后蕴含的父母感情。

    堆砌这么多值得看的细节,慢慢走过去,很期待后面又有什么样的画面,五米多长看完以后,甚至还想倒回来再看看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

    于是不光这七八位各部门领导,十多位美术机构的官员在看,后面的艺术嘉宾、大腕,甚至媒体记者摄像镜头们也在看,平稳的举着带了防抖设备的摄像机,慢慢平稳移动,把整个画卷给拍摄进去。

    这也是因为画幅的取巧,这么细长站远了拍个全景,根本看不清内容是什么,只能这样凑近了移动拍摄,甚至有人在联系后勤部门调一套轨道过来!

    有些参展画家难免就开始思考了,这个年轻人的风光恐怕也不是这么侥幸吧?

    这个社会的确有很多问题,有人喜欢撕扯血淋淋的阴暗,有人喜欢粉饰掩盖,这个既有巨大成就,也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面前,艺术家到底应该如何表达?

    管理机制肯定有好大喜功的口味,更是动不动就一停二删三掩盖的懒政管理。

    但一味的求稳避害,避实就虚,只有花好月圆,岁月静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管理部门上?

    万长生这作品也算是四平八稳,可跟那种动不动就歌颂革命的题材,区别还是很大的。

    起码这会儿好多人基本上已经给他打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

    这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从作品上已经超越了他的年龄,起码年龄也能庇护他,在这个年纪能看到这个社会民生的高度,已经难能可贵了。

    看看别的二十二岁年轻人还在考虑什么?

    所以《三春晖》能够得到金奖,还是有些实力水平的。

    篆刻当然是跟国画放在同一个展厅,这就更需要万长生来解说了。

    毕竟所有篆刻作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