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815 敌国大逆,我之强援(第2/3页)  冠冕唐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打断如今朝廷即定收缩休养的国策。
    李潼在听完群臣一番陈述后,便也陷入了沉思当中。这当中一系列的问题,有的他也已经有所考量,有的的确不够重视,考虑的不够全面,一些想法难免就显得想当然。
    至于他与诸宰相们之间的分歧,则就在于对吐蕃局势的干预力度,他所设想的是尽力干预c乃至于主动创造机会进行深度干预,而宰相们则认为,就算此中的确有机可趁c但也要基于大唐目下实际情况,进行有限度的干预,以巩固优势为前提,不必急求突破。
    两种思路,一种偏于激进,一种偏于保守。而李潼在听完宰相们的观点陈述后,也意识到想要准备能够对吐蕃局势进行深度干涉的力量,并不在于吐蕃君臣之间矛盾激化程度,而在于大唐本身的国力限制。
    想要加大对西线的投入,并不仅仅只是停止
    辽东战事c将东部战场上的兵力调回关中那么简单,而是要对整个边防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升级。若仅仅只是一个方面的突进,则就容易造成与边防整体的脱节,结果是好是坏很难预料。
    这种整体性的升级,显然不是眼下的朝廷能够完成的。事实上单单将辽东兵力抽调回关中,本身就会给朝廷带来极大的财政压力,而且还没有考虑辽东地区战况会不会出现反复的可能。
    在经过一番沉思后,理智告诉李潼,宰相们所持观点是更加务实的。两次青海大战以及安西四镇的反复易手,已经证明了吐蕃的国力的确不容小觑,与这种强大政权的斗争,很难通过一次两次的胜负便完成。
    在与这种强敌的斗争中,大唐文武臣员们也都有着丰富经验。此前的东突厥和高句丽都是不逊于如今吐蕃的对手,最终都是亡国于大唐刀锋之下。
    两次攻灭强国,过程也都颇有类似,无非分化拉拢c通过外交与军事等各种手段,孤立其国,从而再一举攻灭。
    见圣人默然不语,姚元崇便继续说道:“藏土久在化外不义,分裂长有c弥合短暂,今之吐蕃,实为惯情之异类。几代赞普不能长享其国,亦为天降谴责。其君臣c父子之义本就稀薄,往者所以骄大难制c勋功皆聚东赞一门,爪牙凶恶c人莫撄锋。
    今钦陵悍立国门之外,不容其朝,此亦国运冲逆,难足长久。此前圣人当边,已经发乎前人所未及,巧立西康之国。今西康藩属仍短,不足助力,但能长阻蕃国重做兼并,足可长为腹刺,虚其王统。
    旧者钦陵确是凶悍难制,但得败海东之后,悍态大挫,既失君眷c又非古族,搜地攻之,未能长补我国,但若庇而活之,则长为敌国大逆,更损王威”
    如果说此前李潼还有一些眼见机会在前c但却力有不逮的懊恼,那在听到姚元崇一番话后,思路也重新变得通畅起来。
    其实姚元崇引述的一些观点,李潼也早有认识。眼下的吐蕃虽然强大,但在政治结构方面,仍然谈不上是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模式。
    所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c合久必分,但也并非所有的地区都是如此,想要确立一种大一统的概念与传统,远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近世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突厥,突厥作为草原霸主c时刻威胁中原王朝的时间又远比吐蕃的统一长得多,但在隋世同样崩得稀碎。
    吐蕃的统一本就是一个异数,是松赞干布c禄东赞等一代君臣通过高超的政治手段与持续不懈的侵略兼并才完成的。之后仍能维持一个整体,则就在于统一所带来的红利,诸军功氏族联合起来获得更大的对外侵略的力量,源源不断的对外掠夺维持一种相对脆弱的联盟。
    但是眼下,随着对外侵略的步伐停下来,彼此之间的矛盾已经凸显出来。禄东赞的家族霸占青海,拒绝分享,首先就破坏了吐蕃的战利分配模式。之后国中又发生古老氏族被逼走的事情,这又破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