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32章 3.6演唱会的重大意义(第2/3页)  我只想安静地抄书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味过来:卧槽,原来我们都被骗了。

    媒体告诉我们,我们以前听的音乐,我们以为是shi,但其实是好音乐,只是我们不懂欣赏。

    现在我们才发现,原来那真的是shi。

    在鬼脸乐队演唱会上出现的歌曲持续地霸榜,不是因为逐梦互娱花钱刷了,而是因为歌迷们真的想听,因为这些歌真的好听。

    在青鸟音乐的互动评论区,在各个论坛、、微博,人们讨论着演唱会上的一切。

    探讨着“假行僧”的寓意,讨论“执着”的内涵,对“春天里”所蕴藏的那些意向进行争论……

    在乐坛,海明威复出以前,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盛况了。

    大家讨论音乐,不是在讨论音乐本身,而是在讨论唱歌的小鲜肉/小花旦漂不漂亮,有什么花边,和谁组成cp,他/她多么敬业,高烧88度还在带病坚持工作……

    对于大华国的乐坛来说,鬼脸乐队3.6演唱会其实代表着一个转折点。

    从此,歌迷们不甘心于再受制于资本精心打造的信息茧房。

    而是会努力地寻找真正优秀的歌曲。

    真正的,喜欢音乐的歌迷群体,和粉圈彻底地撕裂。

    当然,这个转折所导致的结果,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感受到。

    这是在音乐领域的特殊性。

    而在电影领域,鬼脸乐队3.6演唱会同样是有特殊的意义。

    这是蔚蓝星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电影与现实的联动。

    大家不会知道,杜采歌的灵感来源于地球上的一些伟大作品: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忒休斯之船》。

    以及大名鼎鼎的美剧《黑镜》。

    这两部作品,它们特殊在哪呢?特殊在它们的交互性。

    尤其是《黑镜》,《黑镜》的电影版《黑镜:潘达奈斯基》是借鉴了rpg游戏里的一个理念:你的不同选择,将导致剧情不同的走向。

    当然,在《黑镜》中,这种借鉴还非常原始。

    其实《黑镜》也不是第一次做这种尝试,在此之前,《晚班》和《底特律:变人》都有像rpg游戏一样的多重结局。

    还有《穿靴子的猫》,尝试了互动形式,观众可以选择,是让穿靴子的猫亲吻他的朋友,还是仅仅握个手。

    《黑镜:潘达奈斯基》做得更加激进。

    影片可互动的情节设置从开始一直贯穿到结束,电影开场大概两分多钟之后,画面底部便上浮出下一段情节发展的双向选择,并配有10秒倒计时——如果你不触动任何选项,系统会自动为你选择。

    虽然这部电影在市场和口碑都遭遇惨败,但是这给了杜采歌灵感。

    所以他大胆地,把电影与现实进行联动:看完电影后,观众们的选择决定了会不会有演唱会。

    歌迷们和鬼脸乐队在演唱会上的表现,决定了电影的最终走向。

    杜采歌觉得,《黑镜:潘达奈斯基》的尝试是将电影变得游戏化。

    这一方面增加了电影的制作成本,另一方面,也是没考虑到电影观众的心理特质。

    一个人在准备进行观影时,和准备进行游戏时,他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

    关于《黑镜:潘达奈斯基》有一个获赞数量很多的评价是“作为游戏娱乐性太差了,作为电影的话情节又过于粗糙”。

    所以杜采歌是尝试了另一种互动。

    为什么一定要搞互动、搞交互?

    因为这是尝试让观众更加投入。

    当观众亲自参与到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他的心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获得的体验,也会更加丰富。

    杜采歌不清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