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九章:新学,打破桎梏(下)(第2/4页)  日月永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所征商税月月新高,很多地方酸腐,不也风言朝廷虢利于民吗?

    他们的借口就是收商税,则商人成本增加,出售的时候,必然涨价。商人逐利,他们交一文钱的税,就会多卖两文钱。

    朱允炆都懒得跟这群傻子解释。

    朝廷不收商税,哪里有钱建设?通运河、长江支流,拓宽河道、加修路政,强化漕运和交通,可以极大减少商人通商的运输成本,商品自然降价。

    一家不降,其他商户可是会降的。

    就算他们抱成一团都不降,朱允炆搞的皇商是干什么吃的?

    将来中央在搞一个工商总局,一条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法律,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杀头抄家。

    帝制社会,朱允炆可没有仁慈,只罚款收监。

    你搞哄抬,就是间接逼老百姓去死,以命抵命,杀头抄家!

    这群学子算是听的懵懵懂懂,但一些关键点还是把握住了。

    士农工商不再是阶级,更不是人分四等,他们只是四个不同的职业,在不同的领域为大明做着贡献。

    像纪纲这些军户出身的学子,也听明白了朱允炆多次提到新军整训的核心观点。

    新军,为什么要叫国防?叫大明国防军!番号也都是国防第一师、第二师,而不是什么龙骧虎翼御林虎贲这些曾经的,京营二十四卫。

    古代的军队派系分明,北军就是北军,南军就是南军。

    北军又分辽东军、甘肃军、太原军等等等等。

    南军更是五花八门。

    他们是没有国家概念的,甚至南北两军互相蔑视,尤其是南方地域观念更重,比如说福建的兵是绝对不会把江西的兵当成战友的!

    他们不会说,我们都是大明的军人这种话的。

    连军队内部都互相鄙夷,还能指望他们的军纪好到哪里去?

    朱允炆敢说,辽东的军如果不拉回京师新军大营,进行政治文化宣讲,这群兵如果调到江南比如说剿匪,他们会比匪寇的军纪还差!祸害地方他们是绝对不会手软的。

    用国防,就是让他们强化和加深国这个字的意义,让他们日常打招呼的时候一问番号。

    “你是哪里的部队?”

    “国防十七师。”

    “我是十八师的。”

    “你们驻地在哪?”

    “泉州。”

    “那不远,我在福州。”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整天顶着乱七八糟的军队番号,就好比漠南卫,他们会去想他们是大明的漠南卫吗?

    不,他们的第一想法是漠南的漠南卫!他们是漠南的兵!改番号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想到自己的身份时说一句:我们是大明国防第一师的兵,驻地在漠南!

    等条件纯熟了,兵部征兵,朱允炆就要搬出异地驻兵的规定,一支部队里,天南海北哪个省的都有,慢慢消融掉地域隔阂。

    整整一天的时间,林林总总下来,朱允炆所说的这些新政,最终却没有一条是明明白白记述下来的条文,更没有成本大套的写出一本系统的学术体系,让他们按照这个来学习思想。

    学,是动词,是摸索,是因事制宜,找出于国于民最有利的处理方式,然后查漏补缺制定相关保护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下保证这条政策可以使百姓、国家受益。

    新,也是动词。宋朝的政策对明朝来说,是旧的,建文元年的政策对建文三十年的时候来说,也是旧的。

    新学派的核心,就是因时因事,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查漏补缺,一旦新学有朝一日也开始按照已经形成条文的法令来施政,那新学,也就成了守旧派。

    朱允炆给他们种下了一颗种子,将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开放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