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4章 不当靖海侯(第2/3页)  新顺1730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武德宫,不会和科举、武德宫这两边的人抢朝臣名额。

    李欗也算是在海军磨炼了一段时间,饶是如此也不敢说自己已经了解了海军的运转,更何况那些一天海军都没当过的人做海军部尚书,怎么想都感觉危险。

    现在朝中的情况波云诡谲,谁也看不透朝廷日后的走向,只能各自做着最坏的打算,却又制定着最好可能的计划。

    刘钰见李欗一脸忐忑,宽慰道:“殿下放心。这海军部尚书,未必非得懂海军嘛。就像京城多年就传的,户政府尚书何曾懂钱?兵政府尚书哪个懂打仗?唯独吏政府尚书,倒是可以肯定会做官。”

    李欗心有余悸地看着那一车账本,苦道:“只怕来了个海军部尚书,新官上任三把火,觉得海军费钱太多,先大刀阔斧地改革一番,把些冗余之费砍掉。我虽不知具体数目,可这几个月也知道,海军花钱确实是多,有些钱也不得不花。”

    刘钰心道那也未必不可能,但终究还是看皇帝的态度。皇帝要是觉得现在当天子就挺爽的了,觉得日本朝贡就可远迈汉唐了,那说什么也没用了。若是觉得还有必要下南洋,就算海军是个厕纸用过就扔,那也得等南洋打完再说了。

    天下走向,皆在君主一念之间。虽不喜欢,却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

    天下大势的走向,的确由皇帝决定。只是太虚邈,又不能重复,谁也不知道如果不这样会怎样、亦或是如果当初那样会怎样。

    但刘钰这个爵号,皇帝却是可以决定以后刘钰头上顶一个什么样的头衔称呼,如果皇帝不满意,就能换一个。

    天佑殿和礼政府这边递上的奏折,李淦看过之后很是不喜。

    封侯已是必然事,议定爵号自是天佑殿和礼政府合议,结果商量了半天,搞了个“靖海侯”的名头。

    皇帝固然不知道,若是真的把这个爵号给了刘钰,刘钰也会上书辞掉,绝对不会顶这个爵号的。

    其中原因,皇帝当然不可能知道真实情况。

    但即便皇帝不知道这个爵号刘钰有些厌恶,皇帝自己却也不喜欢。

    按说这个爵号最为合适,靖海二字,也正对应刘钰的功劳。

    但皇帝觉得这个爵号不吉利,而且之前日本那边用明摆着的离间计,现在再让刘钰顶这个名号,只怕刘钰自己心里也会嘀咕其中的深意。

    这是前朝吴祯在开国之后的爵号,但吴祯的下场可是挺惨,死了之后还被追认为胡党,除了爵。

    这节骨眼上,朝中的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么个典故?李淦看来,故意提这么个爵号,显然就是故意的。

    可提的理由,又似乎无懈可击。

    大顺爵号有地名爵、也有美号爵。大抵就是翼国公、齐国公的区别,而且虽无明确的书面文件,但其实默认美号爵是高于地名爵的。若是封侯,靖海二字,已是顶格。

    而且前朝靖海侯做了什么?

    督办海运、出镇文登、总领水师、剿灭倭寇……

    刘钰办的事,几乎和吴祯无甚区别,也是力主海运漕米、也是出镇文登、也是总领海军、也是征伐倭人、也是追击至琉球。

    既如此,效前朝故事,封刘钰爵号为靖海,岂不再合适不过?

    而且朝廷督办的海军官学,名字就是靖海宫,这岂不正对应上了?

    甚至连死后的追封,都完全可以直接拿来用:海国公。

    这若是许多年前,皇帝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觉得确实正合适,也不会去想吴祯最后的下场。

    但现在不一样了。

    以前刘钰可以说是个锐气进取的少年,可现在呢?征倭之前,直接扔了兵权。说的冠冕堂皇,说是要履行当初“有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