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三一章 为什么是锡兰(上)(第2/3页)  新顺1730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往?    大顺皇帝的内帑都是真金白银,几十万银币的真金白银摆在眼前,只要想拿这笔钱,就不能再用“债务奴隶”的身份了。    巴达维亚既然是荷兰在东南亚殖民统治的中心,这里的官员对锡兰的情况都有所了解。    现在,锡兰确实是缺人。    锡兰是个好地方,产四种东西,都很值钱。    肉桂。    槟榔。    珍珠。    宝石。    锡兰当地的僧伽罗康提王朝,和荀彧一定有很多共同语言,一直琢磨的就是“驱虎吞狼”。    泰米尔人在北方,于是找到了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来了,于是主动找上荷兰人。    后来荷兰人来了,又主动找上英国人。    然后每一次都是驱虎吞狼玩砸了,赶走了弱的,来了个更强的。可谓是眼光卓著,每一次找的都是时代的最强者,最后把自己弄没了。    现在荷兰人取代了葡萄牙人,占据着锡兰的西南部低地地区,高原地区还有僧伽罗的康提王朝。    锡兰曾是肉桂的唯一产地。    肉桂可能是随着欧洲人体的四液学说退潮中,唯一还保持着销量增长的香料。    因为肉桂的味道很特别,可以配合新的风靡欧洲的嗜好品茶叶,尤其是红茶,有一股特别的香味。伴随着欧洲饮茶的风俗传播,肉桂作为茶饮的配料,不退反进。    即便葡萄牙人在跑路之前,很有战略眼光地将肉桂树苗,带去了巴西,使得巴西也开始大规模种植肉桂。    但这东西得靠手工搓、得靠工人把树皮扒下来揉成卷。    而巴西的人口不足,远不如亚洲的人力资源丰富,搓不出来多少。    如今这东西也算是荷兰这几年为数不多有高利润的香料。    荷兰人、尤其是瓦尔克尼尔一直琢磨着往锡兰引入华人,一则是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巴达维亚的华人“多余”人口的问题;二来也是因为锡兰真的缺人手。    荷兰人在锡兰的主要劳动力,是从印度买来的泰米尔人奴隶,以及锡兰的低种姓肉桂工人。    泰米尔人奴隶倒是省钱,拿着刻有【VOC】标志的铁烙铁,往身上一烫,弄出个记号,跑也没地方跑。    基本只需要提供吃的,那地方又热,连衣服都省了,相当便宜。    但这几年英法在印度一直防着荷兰,泰米尔奴隶这几年不太好买。    印度到锡兰,不像是从黑非洲到美洲那么远、中途死亡率太高。    之前印度内乱,各个土邦互相抓俘虏卖奴隶,泰米尔奴隶的价格极低、运途又近,所以用起来不像美洲的黑人奴隶那样,还要适当考虑繁殖和更长工期的问题。    就是说,养一个奴隶,让奴隶繁衍继续生奴隶、细水长流维持较长的可工作年限。其实不如用死之后,直接花钱再买一批合算。    一个黑奴从非洲运到美洲,要考虑沿途漫长的海涂、要考虑半途死亡率,整体上价格还是挺贵的。这泰米尔人奴隶,就从南印度运到锡兰,那就便宜的多。    就像是花十块钱买个小工具,是用的时候小心一点以求多用几年?还是坏了拉鸡儿倒,再换个新的?    但如果一万块钱买个工具,那自然是用的时候小心一点,以求多用几年。    于是这就导致用的有点狠。    正所谓兔子急了也咬人,用的太狠了,即便是低种姓的泰米尔人,大前年也爆发了起义。    扒肉桂、搓肉桂的那些人,基本则是僧伽罗人。他们都是僧伽罗中的低种姓,原本日子过得也是挺惨的。    僧伽罗人的特殊种姓制度,有点类似于大明的贱籍。和印度那边的种姓还不太一样。而是打渔的世世代代都是打渔的、种地的世世代代都是种地的、搓肉桂的世世代代都是搓肉桂的。    然而荷兰人引入了手工工厂制,使得那些搓肉桂的,日子过得更惨,34年、36年刚爆发了两次起义。    不少人跑到了山里宁可回康提王国当低种姓者,也不愿意在肉桂手工厂里干活。这个时代的工厂工人……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