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第 22 章(1 / 2)

楚旻恰听见黛玉家中来人,不由思及原著中甄士隐正是姑苏人氏,自己派人去姑苏好比大海捞针,黛玉家里却是土生土长的,熟习风土人貌,找起人来自然事半功倍,便问起了黛玉可曾听过葫芦庙。

“葫芦庙?”黛玉闻言却是一脸茫然,摇着头道,“家里太太常去的寒山寺、灵岩山也有重玄寺的,却不曾听过一个什么葫芦庙……”

她歪着头想了想,轻轻一合掌,“我知道了,或者是街巷中并不起眼的小庙,只是周围百姓去的,我又不大出门,便不清楚——这个不打紧,姐姐不如问问王妈妈,她年岁有了,恐怕更熟悉些。”

楚旻笑道:“正好——”她看了眼藿香,“着人传进来,连那两个小丫头一并见罢。”

藿香福身应是,忙下去叫小丫鬟传话。

黛玉在楚旻右手边坐了,好奇道:“姐姐怎么想起打听一个什么葫芦庙了?这儿离着苏州好远呢,且也不是什么名寺古刹。”

“唔,并不关寺庙的事儿。”楚旻想了想,还是跟黛玉半真半假说了,“我派出去的人打听着那天那个拐子,家原就在姑苏,他跟人提起过一个葫芦庙,显见是常住之处。我想着恐怕他没少在当地拐卖良家子女,实在可恶。若能追溯源头,查出有多少人家受难,能让他们亲子团聚也是好的。”

黛玉果然信了,先是愤愤骂了两句拐子心肠歹毒,又道:“还是姐姐心肠好。”她叹了口气,“推己及人,想想那些幼时便被迫同父母亲人分离,身若浮萍漂泊的孩子,总觉着心头酸酸的。”

楚旻忍不住好笑,抬手便不轻不重弹了黛玉一个烧栗,“你才几岁!便这般老气横秋的。”

黛玉自个儿也笑了。

两人正说话间,便听外头有丫鬟通传道:“郡主,林家的人到了。”

楚旻扬声道:“进。”

外头丫鬟齐声应是,兰香出去引着一个老妈妈和两个小丫头子进了来行礼,“见过郡主娘娘。”

领头一个穿着石青色缎子团褂的老妈妈,身材矮胖,年岁约莫四十上下,头发隐隐有了几丝白色。后头两个丫头都是十来岁上下年纪,穿着一式儿青色衣裙,瞧着怯生生的,连头也不敢抬。

楚旻点了点头,略一看藿香。藿香便道:“请起。”

三人忙又行礼方敢起身。

黛玉先指着老妈妈道:“姐姐,这是我奶嬷嬷王妈妈,原在姑苏家里伺候了几十年了。家里上上下下都很熟悉。”

王妈妈忙福身,“见过郡主。”

“王妈妈,你是玉儿的奶嬷嬷,自然跟旁人不一样。这回一路上过来,舟车劳顿,也是辛苦了。”楚旻不咸不淡地客套了几句,便微微挥手。藿香早把预备下的尺头荷包递了过去,“院子里安排下了住处,预备了酒菜,今儿你只管歇着去去疲累。”

王妈妈跪倒谢恩不迭,“多谢郡主、多谢郡主。”

黛玉笑道:“姐姐适才不还说有话要问么?”她看向王妈妈,“妈妈,郡主有话问你,只管回就是了。”

王妈妈赶紧道:“郡主有问,奴婢知无不尽。”

楚旻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打听个地方罢了——妈妈可曾听过葫芦庙?”

王妈妈忙不迭点头,“听过、听过!奴婢夫家曾住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便是葫芦庙了——原来却也不是这个名儿,不过那巷子口儿窄肚儿大,就俗唤作葫芦庙。”

她说得唯恐不详尽,仔仔细细前后来历都说了一遍,一壁心中还纳闷,这葫芦庙并算不上什么有名去处,怎么还惊动了郡主?

楚旻和黛玉对视一眼,两人都是惊喜非常,不想竟这般容易,楚旻忙道:“既在那里住过,妈妈可知道不知道那附近可有谁家丢了孩子之类的话?”

王妈妈有些为难,“姑苏船运极多,各色人都有,早年拐子可是不少,一年不说多了,总也能听见一二件。但若说附近……”她想了半日,忽恍然道:“有一个!”

楚旻忙追问,“是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