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22章 价贱不劣(第2/3页)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对民间也起到了示范效应。民间对人参“神效”的迷信一发不可收拾,有了“非参不治,服必完全”的执念。与此同时医生们也在迎合时人的人参迷信,既然无论贫富,都相信通过人参温补,能治好痼疾,那么作为医生,最安全、最赚钱的办法,无疑就是开药时多开人参。

    而患者因为也相信参价这么高,那人参自然是最好的药。医者也乐于利用患者这种心理,动辄给他们开人参吃。可患者吃了人参后,若病情仍不见好转,不会埋怨医生。因为在他们看来,人参治不好的病,那肯定是真治不好了。

    物以稀为贵,大家都吃,数量有限,参价的暴涨也就水到渠成。而最高兴的却是清朝皇室,他们将人参贸易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成为皇家独家经营的垄断生意。清初,皇室在东北设有专门的采参组织“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八旗王公也被允许派人到指定的山上采参。私人采参被严厉禁止,甚至有“采参处如遇汉人,一概缉捕”的诏令。

    乾隆年间,为加大对人参贸易的控制,又成立了“官参局”。规定凡进山采参的民众,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凭证。官参局收上来的人参,部分上品供宫中使用,部分交给内务府售卖或处置,剩余的才卖给参商。这项制度保证了东北人参贸易的利润,大部分落入皇帝私囊。最多时,数额达到每年百万两白银。

    朝廷垄断人参贸易的结果,促使参价进一步的暴涨。在江南地区,内务府指定“江南三织造”、粤海关等为人参特许经销商。这些官办经销商不遗余力哄抬人参价格,至乾隆中期,人参价格已达到每斤八百两白银;嘉庆年间,更突破至每斤两千两白银。

    甚至食参在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古怪的补药文化,流传后世长盛不衰,而也是遗祸无穷。以致在赵昺的前世时辽东野山参都被吃完了,只能靠养殖的来充数,而参价格自然更上一层楼,成为特权阶层的独享品,像他这种小百姓只能听听传说了……

    “价贱未必质劣,只要对症便是良药。陛下也是一番苦心,江帅定然会感念陛下关怀的。”见小皇帝脸色尴尬,阴晴不定,王应麟笑着为陛下解忧道。

    “王相言之有理,当年我们水军只有几艘商船,又有谁会相信能战胜蒙元水军,现下我们三大水师就有战船千数。还不是凭借着那几艘商船打下的基础,又有谁还敢呱噪!”郑永在旁也言道。

    “……”赵昺听了有些无语,王应麟说的还靠谱,郑永说的什么跟什么啊,根本不沾边。

    “是啊,琼州不过是荒蛮的一隅之地,物产不丰,人口稀少,谁都不看好陛下会借此复国,而当下谁能轻忽!”潘念也附和道。

    “陛下就是小气,不是还有在西湖那个光膀子老道送的两颗灵丹吗?为何不赐予江帅!”偏偏倪亮这家伙不识趣,人家好歹说句人话,他却火上浇油。

    “滚,那是杀人的毒药,吃了会要人命的。要不,朕赐给你吃了得啦!”赵昺感觉心情好些,又被其给气着了,挥挥手赶苍蝇似的道。

    “属下身强体壮,不需那等大补之物!”倪亮翻了个白眼道,显然他也不敢尝试。

    “呵呵,陛下勿恼,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林之武将倪亮拨拉到一边笑着言道,“党参过去虽非是什么贵重之物,但是自我朝南迁,得之也是不易。尤其这紫团参也是其中之宝了,而这百年老参更是难得,有用之人亦是千金难寻,陛下赐下此物可谓是正当时。”

    “有此明理之人,朕心甚慰!”赵昺伸手点点林之武颔首笑道,“王德,你记下朕今日之言。但北伐收复燕云之时,定要将党参产地化为皇苑禁地,不准任何人进山采参,只供大内取用。但每年可赏赐林之武上等好参百斤,其他人千金不给!”

    “属下谢陛下厚赏!”林之武听罢深施一礼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