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三十六章 少年国家说(第2/3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斯特首相前来拜访林东旭等人,原意是来个谈判,摸清对方的来意。然而,林东旭却不按常理出牌,提出要参观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前身是柏林大学。在经历了拿破仑的入侵,暴露了普鲁士的落后之后,威廉冯洪堡对普鲁士的教育进行了改革,他重新改革了普鲁士引以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并与1810年创办了蜚声中外的世界顶尖学府,德国精英大学洪堡大学。     洪堡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其”教研合一”c“学术自由c教学自由c学习自由”的洪堡精神也影响到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大学。     别的不说,就拿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举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历史上曾产生29个诺贝尔奖获奖者。爱因斯坦,普朗克,黑格尔,玻恩,赫兹,哈伯,薛定谔,韦伯,叔本华,谢林,海涅,魏格纳等一大批学界大师都曾在该校学习任教。     对于这样一所著名的大学,林东旭除了内心的渴慕之情,最主要的却是要发表一番讲话,大致内容就仿效梁启超最有名的《少年中国说》。林东旭从自己父亲林旭的日记中发现这片文章的,觉得切合此时的实际情况,可以利用一番。     果然,成立不久的洪堡大学少有贵宾来临,林东旭的造访吸引了大多数的学生前来听讲。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白暴自弃c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此文影响颇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此时的普鲁士,在英法看来也是同样的落后国家,维也纳分赃大大会让普鲁士倍受耻辱,民间正有不平之意。稍微改头换面的《少年国家说》其激励民间士气的作用丝毫不减,且因为面对的是普鲁士的学生,使得少年一说更加贴合实际,让普鲁士的学生们深有感触,一方面是对英法等传统强国的憎恨,另一方面却是激励自己面对落后奋起直追,建设普鲁士成为世界强国的决心空前鉴定。     林东旭的《少年国家说》效果出乎意料,不仅在普鲁士的学校间广泛流传,就是普鲁士刚兴起不久的报纸也是长篇累牍的对整篇文章进行了刊登并发表评论,让普鲁士国家凝聚力竟然得到了一个极大的提升。     德皇威廉三世再次接见林东旭异性,对林东旭表示感激,并授予了空前的名誉——铁十字勋章,洪堡大学也授予林东旭终身名誉院士的奖励。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是空前的。从而,也是的林东旭成了最受普鲁士人欢迎的外国人,没有之一。     由此,新华夏与普鲁士的关系竟然十分简单的就融洽起来。     第三天,普鲁士与新华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