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7章 兴起(1 / 2)

弘治三年,夏,华山南三百里。

“不过三年时间,此地就已如此繁华,华山不愧是名门大派,果然有一套!”有客商路过此处,见得此地比之以往更加繁华的景象,不由出声感慨。

听得前头那个客商慨叹,路边的茶摊里,便有人嗤笑一声:“若是朝廷也免了其他门派的税赋,再赠予不少田地,哪里都能变得繁华起来,哪里就算得上是华山的功劳了?”

只见这人一身江湖人士的打扮,纵然他的语气不好,也没人敢轻易惹事。

那前头出言的行商神色讪讪,在茶摊上坐下之后,连嘱咐小二替他将马牵到阴凉处的声音都细如蚊蚋。

等到那让茶铺里一众人大气都不敢出的江湖人士走远了之后,茶铺里头,零零散散的客人们才敞开了胆子。

“呸,怪里怪气的,活像打翻了老陈醋的醋坛子!人家华山有能人,自己没本事,冲我们横什么!”

“是极是极!”又有人附和道。

虽说武人横行霸道,不能从实际行动上反抗,那言语批驳两句也是可以的。

“虽说如此,只是京城里的皇帝老子何以如此厚待华山,此等厚遇,怕是连举人老爷、进士老爷都不如呢!”

俗话说得好,天高皇帝远,那皇帝老子再怎么可怕,在乡镇之地,自然还是缙绅仕宦的面子大。

大明文风鼎盛,科举晋身之后,那举人、进士之族便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些老爷们所有的免税额度可实在是不少。

从前的华山脚下倒也繁荣,手中有着不少良田沃土,可是却没有多少人见过他们去缴纳税赋,再加上华山派一无道录司下发的度牒,二无人有功名——说实在的,不少小老百姓都在心里嘀咕,那些高来高去、飞檐走壁的武林中人,是不是连户籍都没有的黑户!——免不了让人嚼舌根。

朝廷有规定,有度牒的僧道才可免税,所以什么和尚道士不用服役、交税,却是漏了一个前提。

古往今来,得到正式承认的武林宗门,最为煊赫的乃是兴旺了不知多少年的少林,以及在本朝备受推崇的武当,或者说,在建文之后备受推崇的武当。

自太宗朱棣兴兵靖难以来,为塑造他乃是正统得位的形象,便宣传靖难之时,有真武神庇佑,这位神仙自然就是武当山上真武宫内的大神,如今的天子都是太宗的子孙,谁敢否认太宗得位之正?于是武当的待遇便愈发隆厚,国朝以来长盛不衰。

武当、少林是朝廷钦赐良田沃土并免除税赋力役的,毫不夸张的说,这两个门派便是武林之中的地主豪门,其他的江湖门派,说白了,就是私自收费的“涉黑势力”。虽然他们也给朝廷纳税,可是与他们实际收入比起来,实在是九牛一毛,做得出格的,譬如魔道的日月神教之类的教派,他们在外头伪装的暗桩、暗地里的产业,假装是升斗小民,还都正常交税,可是不做伪装的那些,完全就是强&盗、恶贼。

华山派何德何能,竟能入了皇帝的眼,不但他们不计逃漏税赋的前嫌,还赐予良田千顷,且华山方圆百里之内,皆赐予华山“兴建道宫”?

若是大明的文人,有这样的产业实在不算稀奇,大明官员的俸禄乃是历朝历代里最微薄的,所以人人都知晓那些面上两袖清风的大人,实则没几个真正干净的。

虽然现在是弘治朝,还没有出现几十年后嘉靖首辅徐阶一族,在家乡占了几十万亩的地,乡人只闻徐家、不知朝廷的事情,但是文人谋利的现象早已是盛行了。

一群人在茶铺里叽里咕噜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然而无论是有门路的门派还是官员,都晓得了皇帝这么做的原因。

当今天子弘治帝,精于朝政,善于纳谏,不近美色,勤俭节约,实在是少有的圣明天子。

只是天子的身体一贯不好,他那担了武师傅名头——实际在朝臣看来主要是给陛下调养身体——的教习唐不易,在让陛下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件事上居功至伟,于是乎,朝臣们也不好对陛下厚赐恩人发难。

这毕竟是个武侠世界,和完全的历史世界是不一样的,江湖和武林在某种程度上是两个世界,元末的时候,各江湖门派的驻地附近都算是他们所属,俨然一个个国中之国的小皇帝。

如今大明已到中期,各个江湖门派不再受到来自朝廷的强有力压制,死灰复燃,华山之前昌盛的时候,出格的事情不知道干了多少,弘治帝的圣旨顶多算给了他们一个正式的名头。

那华山得到的良田,是皇帝从自己的内帑发出来的,虽然国库空虚的时候,皇帝的私人小金库——也就是内帑——和公用的国库也没什么区别,但是毕竟是皇帝自己出的钱,目的也是为了酬谢对皇帝身体调理的有功之人,谁要是在这件事上说嘴,就真的是邀名卖直,似忠实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