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或者说农业生产,本质上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水和肥料转化为人可以食用的有机物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光照和温度是和水分、肥料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更加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就解释了为何热带地区明明土地肥力不如寒温带、亚寒带地区,但粮食产量高的多,你看看后世孟加拉那小地方挤了多少人,而俄罗斯西伯利亚又有几个人就明白这种差距了。至于你说那寒温带、亚寒带地区种地有什么优势么?其实还是有的,例如最重要的——夏天光照时间长啊。
所以说只要利用好寒温带、亚寒带短暂而充满阳光的夏季,虽说总产量不能和开了挂的热带一年两熟、一年三熟比,但单季的粮食产量并不会太低。超级大忽悠哈巴罗夫能兼职种田高手,也是因为这厮趁着夏天猛种。光复军抵达奴儿干都司的第二批船队带来了不少汉人移民(包括军官和士兵们的家眷),还有大量的粮种。
燕麦和黑麦是比较适合在低温下种植的粮食作物,然而由于生长周期较长,事实上在夏季结束之前就能收获的粮食是辽东土豆。之所以加上“辽东”二字,那是因为任何作物都有个驯化、适应的过程,土豆原产地是南美安第斯山地区,因此相当的耐寒,但后来长期种植在较为温暖地区的土豆,耐寒能力已经有所减弱,这些运到奴儿干都司的土豆都在在辽东经过数年的“适应”,然后再运到纬度上比漠河更北的黑龙江入海口附近进行种植。
至于种什么蔬菜……那当然是萝卜和白菜了。这两者严格说来都属于“微耐寒”的作物,能抵御零下几度的气温,但面对零下几十度的酷寒肯定要歇菜,不过这并不是太严重的问题,因为只要在第一轮寒潮来临之前进行采收就可以了,萝卜和白菜都是两年生植物,形成肥大的根部和“叶球”都是为了过冬,而在人工种植的情况只要形成了大根和叶球就可以直接采收了,而只要存放在地窖里,萝卜白菜并不容易冻坏。
奴儿干都司驻地的人口已经增加到两千左右,在统一的军事化管理下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开荒种地。话说黑龙江流域的土壤腐殖质含量甚高,标准的肥沃黑土地,说一把能捏出油都不算太过分,在技术过硬的情况下其实很适合农业生产。至于你说灌木、杂草丛生不适合种植?烧荒这种延续了数万年的处理方法还不会用么?
一时间奴儿干都司周围浓烟滚滚,火光片片,后世环保主义者最憎恨发生的“破坏自然植被”行为大范围发生了,然而光烧荒不是个事儿,只知道瞎种,等一片地肥力耗尽就换下一片那是原始人的刀耕火种,大家都是文明人,或者即将成为文明人,总不能再用这么野蛮的方式,所以……挖沟,挖井,修篱笆!
挖沟自然是为了引水灌溉,挖井则是为了旱季有保障,虽然这里距离黑龙江很近,但考虑到小冰河期还没有过去,依然有闹旱灾的可能,多几口井还是很有用的,至于修篱笆,主要防的不是人,而是兽,十七世纪的黑龙江流域也是标准的“一猪二熊三老虎”,虽然土豆茎叶有毒,野猪往往不会吃第二次,但各种其他的农作物可是猪嘴中的美味。“好白菜被猪拱了”不仅仅是一句隐喻性的玩笑话,也是害兽横行时期的农民血泪。
至于挖沟、挖井出来的土怎么用,除了修堡垒还能修塔楼啊。有了水泥这种在归化民眼中很神奇,在光复军及家属眼中很牛逼的存在,夯土的应用也变得简单粗暴起来。只要里面一层混凝土,外面一层混凝土,中间你想填多少夯土都可以。越来越多的塔楼矗立在新开辟的土地之上,它们是这片土地的监视者,当然更是保护者。
两千余人(并且还在不断增多)在奴儿干都司大搞建设显然是一件大事情,就算北方苦寒之地信息再怎么闭塞,这动静也足以震动方圆数百里的村庄、部落了,而且这信息还在不断的向西传播,基本上是沿着黑龙江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