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章看电影(第2/3页)  山村布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说话会动,可比收音机里听的有意思多了,于是我和三姐都盯着画面入神的看着。     当时我就想这些画面是怎么来的呢,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后来多看了几次电影才知道,后面有台放光的机器,画面就是由它送到前面去的。     如果后面的人挡住了光线,前面的画面也被挡住了,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也有好奇的孩子故意跑到那放光线的机器前去晃动,然后看前面的画面有个黑影,觉得很好玩。     往往这时,放电影的叔叔就会把孩子们赶走。但不过几分钟,调皮的孩子还会回来,我是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但却对看电影有了兴趣。     以至于以后每次听到喊看电影的宣传都吵着要去看电影,尽管每次看完电影都要摸黑回家,但是我们还是很积极。     而且每次都是两姐妹用一张票,虽然每次看到的都是抗日或者武装的电影,没有适合孩子的动画片,但是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感受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喜悦c神奇。电灯,电影第一次进入了我的脑海里。     看电影之前,家里的电器只有一台很旧的收音机,那是我出生就有的,爸爸早前在县城里的三七厂里上班的时候买回来的。     里面经常播放的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的节目,有天气预报,有新闻,有故事,它当时在我们寨子上是个比较珍贵的物件,因为其它人家都没有。     其实大小就像个文具盒,灰黑色的外壳也不漂亮,但我感兴趣的是盒子上立起来的那根银白色的天线,因为它可以伸缩,能拉长短,当时的收音机也是用电池的。     当时人们的生活中除了干活还是干活,几乎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因为大家先要解决的是自身的温饱问题,其它的不敢奢望。     所以到我家院子里来听故事也成了业余时间最奢侈的事情,而爸爸的故事也大多是从收音机里听来的。     除了收音机,家里用电池的就是电筒了,那时候的电筒也是银白色的,几乎每家都有两三个。     它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人们在夜里都带着它到水沟边去守水,有时候家里缺煤油了还能充当照亮的灯,直到后来通电了,手电筒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于是也就出现了有颜色的手电筒。     自从有了电影,寨子里的孩子们又多了一件感兴趣的事情,大家都把看电影当成了过年一样隆重的事情。     而经常放电影的木楼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孩子们心中圣神和向往的地方。这座木楼据说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是村里人共同建造的,属于集体的财产。     集体的时候是村里的粮仓,全寨人民一年的粮食都保存在里面,人们轮流守护,定时发粮,很多山寨都有这样的木楼,我们寨子上也有一个,大家都把那里叫‘仓边’。     后来包产到户以后,木楼成了村寨里处理大小事务的公共场所,也叫“村公所”。文革时期的批斗会多是在这楼前开的。     听妈妈说,当时她和奶奶闹矛盾,还被寨子上的人来到这里来批斗过,所以对于妈妈来讲,这电影不看也罢,因为这楼带给她的只是不好的回忆。     文革过后,小木楼空了一段时间,直到放电影的来了,它又变成了‘电影院’。到了不放电影的时候它又成了小诊所,再后来拆掉了,结束了它存在上百年的历史生命。     没通电的时候放电影都是用发电机的,就是放松光束的机器。     那发电机‘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几乎掩盖了电影里演员说话的声音。     我第一次看‘白莲花’只记得了里面那个漂亮的白莲花,至于她说的什么话一句都没有记住,那时候放的电影都是黑白的,幕布大小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四寸这么大。     第一次看电影带给我更多的感受是神奇,神奇的是一速光照过来后幕布上怎么就出现了会说话的人呢,虽然知道那个是假的人,但是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