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七章 有只苍蝇嗡嗡叫(第1/2页)  重生浣衣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她父母兄弟都在古浪县,古浪县没有受灾,怎么就不能去投靠娘家?投靠我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师傅是怎么回事?我没有责任养她和她的孩子。”     “我知道,你知道,可是外人不知道,她这一声师傅喊起来,旁人可不知道她以前怎么背叛过你,难道你能一个人一个人去解释?”     李小红觉得如同吃了个苍蝇般的,让人恶心。     预感到此事,没这么容易解决,李小红特意交代了刘大妈,让她留心关注这个二徒弟,特别能搅是非,倒打一耙。别让她把目前的大好形势破坏了。     过了好几天,李小红都没有见到二徒弟,觉得很诧异,这不是二徒弟的作风,她一定是死缠烂打,得到好处才行。     直到刘大妈沉着脸来汇报,二徒弟是没有来纠缠李小红,可是她借着庄上佃户们的善心,竟然在庄子旁边搭个小窝棚,每天跟着庄里的人打点零活,吃饭的时候来领点吃的。     每天刘大牛上工下工的时候,都能在路边碰到她。有一口好吃的,二徒弟不会留给自己的儿子吃,竟然会留着献给刘大牛这个师公,看到的人都觉得匪夷所思。     把刘大牛搞的很下不来台,要不是旁边总有人旁观,刘大牛就要骂脏话了,有好几次见到二徒弟拔腿就跑,二徒弟在后面追都追不上。     李小红竟然听笑了,这次目标不在她身上,而在她丈夫身上了,这是要干什么?抢个丈夫回去啊?     尽职尽责的刘大妈沉静地汇报:“找人套了话,她本来已经嫁到外地去了。因为受灾,全家出来逃难,据她本人说,出来没多久,公婆怕拖累儿女自己寻了死路,后来她男人和别的饥民起了冲突,也死了。”     “本想带着孩子投奔娘家,路过兰州的时候,发现师傅在这儿,俗话说得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她给庄上的人说,视你为她的亲生父母一样,就留了下来,听的人都唏嘘不已。”     李小红听后,冷笑不已,跟刘大妈狠发了一顿牢骚,把自己当年受过的委屈好好诉说,刘大妈也瞠目结舌,没想到这二徒弟心肠这样黑,仅仅是想不遵守师徒契约,就可以把李小红污蔑到这种程度,如果李小红稍微软弱一点,那就是名声扫地,从此抬不起头来。     而二徒弟居然好意思官司判决第二天,就求李小红原谅,还想让李小红为她说情,这样的脸皮也是没谁了!     接下来这段时间李小红忙起来了,顾不上这个二徒弟了。     首批饥民已经到兰州城外,知府夫人希望刘家设个粥棚,李小红不愿意出这个风头,和周围相熟的几家地主共同组织一个粥棚。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官府的公告每天不停的在城外的公告栏里刷新着。     第一天“朝廷知道各地有驱赶灾民现象,大为震撼,派出有史以来最多数量的监察御史下来,每个地州县都有,加强对赈济工作的监督。”     第二天“通往兰州各个交通要道的各地官府都开始开仓放粮,设置了赈济点,灾民陆陆续续在那些地方停留下来,到达兰州城的灾民不会太多了。”     这个公告最实在,兰州城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第三天“驱赶灾民离开本地的那些父母官,被当地的监察御史,一纸诉状告了上去,免官的免官,降职的降职,入狱的入狱,这股歪风邪气被刹住了。”     第四天,兰州本地的监察御史到了,常知府特地安排刘大牛参加了接风宴。     刘大牛不想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是一个层次的,李小红劝他:“以后还是要适应这种出头露面的生活,自家既然现在己入了地主的行列,就得适应自己的身份,哪怕是追随末尾,也应该去露个脸儿,要不然别人以为你拿腔拿势。”     “一次请不到,二次请不到,三次旁人再不会请你了,请你是给你面子。”     刘大牛想想也是,在刘家庄村里,大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