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六章 搬迁(第1/2页)  重生浣衣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经过与知府大人的讨价还价,李小红从官府免费划了一座荒山和紧挨着的一片空地,空地上大部分是盐碱地,只有十几亩良地。建学堂官府本该支持,可是支持的力度是可以谈判的。     经过李小红实地查看,那十几亩良地可以立刻盖屋舍,也能容纳帐房学堂目前主要校舍和人员。     这次建学堂,官府只支付一半资金,另外一半要李小红自筹,官府也没有余粮了。     李小红不同意,这样的话,条件就需要重新谈了,不能按照古浪县的版本去做。     最后商讨的条件就是新建的帐房学堂与以前不同,不算官学,算是李小红自己的私产,只每年按照要求,接受官府选派一定名额的人员免费进入学堂学习,而且免的学费,吃c住c书本还是要收费的。     常知府最后的定语是,刘家这几年谈判的底气越来越足了,要的条件也越来越高了,一点不担心谈崩了。     李小红笑道:“刘家不仅是自己的产业做得好,也是父母官做得好,才有这样的底气。”     常知府被捧得很高兴,划的地盘就不免大了一点点。这一点点也就是大了十几亩吧。     既然是自己的私产,李小红就打算好好投资,与在古浪县建学校时的一概不管不同,事事都要亲自过问,亲自规划。盐碱地要养成良地再盖校舍,避免新建房屋几年后垮塌,荒山也要种些养地的植物,种些桃树梨树枣树。     学堂就要有意境,春天各种花儿次第开放,竞相争艳,在山上读书的时候,看着就心旷神怡。秋天果实累累,坐在山石上,读书累了,顺手摘个果子吃,这是李小红心目中的学堂生活。     这样的学堂才能让学子们在毕业后,职场打拼沉浮多年,满身疲惫,午夜回想起来,学堂就是那一片净土,一方美好回忆。     李小红紧锣密鼓的设计学堂规划,寻找建筑工队。为了让府城的建设进度与古浪县的搬迁进度一致,她把府城的事交给了刘大牛,自己亲自回了一趟古浪县。     这两年她时常回帐房学堂,集中给学生们上串讲大课c介绍外界形势c经济趋势等,同时对学堂的教学c财务c日常经营进行审查和指导。     多年过去,大徒弟还是孤身一人,把全部的心神都放在了账房学堂的日常经营管理上。照她的说法,学堂里的学生都是她的孩子,需要她全心照料,这话里意思,就是不打算成亲生子了。     李小红也劝过她,人的一生很长,没有丈夫和孩子的生活多寂寞。     大徒弟只说:“夫子,你看看周围人的生活,女人一旦成家,不仅要天天做饭c洗衣c带孩子c伺候公婆,还要受公婆嫌弃,丈夫殴打,人人都觉得这是天经地义,偏我不想这样过,我明明赚的钱比男人都高,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很滋润,为什么要跳到火坑里去?”     看到大徒弟把婚姻比做火坑,李小红也不语了,甘肃这样的大男主义盛行的地方,女人不仅要负责家务,负责养家,还要负责让男人心情好,被殴打的女人比比皆是。厉害些的女人就与男人对打,性格软些的就忍气吞声。     大徒弟这样的想法比较现代,李小红是理解和认可的,刘家的男人是这时代的特例,他们受刘白氏欺压长大,性格平和,可遇不可求。     小徒弟已经成亲生子,正在家中坐月子,听说夫子要把帐房学堂搬走,就犹豫了。     她的家人c丈夫都在县城,她一个人要到府城去做夫子,这对于古代女子的思想是一种挑战。     李小红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她打算开高薪给这些曾经跟着她的老员工。     这些年帐房学堂沉淀了一批资深的教师,大家都上有老下有小,都有小徒弟一样的担忧和困扰。     经济收入决定了社会地位,同时也决定着每个人在自己家庭中的地位。     要是李小红开的薪水能够养活全家人,那么大家的顾虑就不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