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章 登闻於天(第2/3页)  山名不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镇,觊觎云中,已成背痈之患。贼兵屡屡犯边,实乃试探我大魏之动静,倘不施以挞伐,贼必伺机南下,犯我大青山。大青山有失,则平城门户洞开,无险可据也。武川,大青山之要冲也,为六镇之首,与沃野c怀朔诸镇遥相呼应,实兵家必争之要地也。”

    “臣将死之人,泣血以闻陛下:自高祖定鼎洛阳,崇文抑武,边任益轻。昔者,豪强子弟争相从戎c建功立业之军镇,今为流刑罪犯的发配之地。镇守边关者,为仕途所隔,一世升迁,不过军主;从龙入洛者,莫不平步青云,为上品高官。昔曾同宗同班,今已天渊之别,此祸患始也。或庸才出为镇将,或奸吏专事聚敛,致军纪懈怠,将士失心,无意备战,贼骑来犯,无不望风披靡。长此以往,武川焉能不失,武川失,非臣危言,朔州c并州危殆。”

    “方今天下,我大魏强敌环伺,南有大梁,西有吐谷浑,东有契丹,北有蠕蠕。华夏一统,南北迟早不免一战。臣请陛下奋起六军,北击蠕蠕,以奋将士之志,以显华夏军威,以灭蠕蠕南下之念。而后尽迁武川塞外边民入镇,以实边关;修复长城,并择一大将镇守平城,整饬六镇军备,彻底杜绝北疆后顾之忧,如此,可与大梁一争天下也。”

    “今遣此三子进京,实冀为我乌素村保留一血脉也,望陛下垂怜。”

    “四十三岁老书生,身死殉国亦从容。”

    “敢撞天门登闻鼓,换得六军出平城。”

    “臣宇文广临死,南望京华,叩首再拜。”

    太华殿内鸦雀无声。

    自高祖孝文皇帝迁都洛阳,武川等六镇便似乎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地方。这篇来自武川的奏疏似乎唤起了人们遥远的记忆。

    武川镇位于平城之北,是扼守从平城出塞的咽喉要道,也是平城北面的屏障。平城说是大魏国的龙兴之地一点也不为过,从道武帝天兴元年定都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迁洛阳的近百年时间里,平城一直都是魏国都城。然而,才迁都洛阳十几年,却要靠两个孩子千里迢迢带来的奏疏才知道那儿的真实情况。

    在场的武将们低下了头,文官们也默声不语。

    “你们不是三个人一起进京吗?怎么就你们两个呢?”元恪沉默了很久,才缓缓问道。

    “李叔叔带我们出村时,和敌人战斗受了伤,没治好,路上死了。”听着皇帝和蔼的声音,两人想起李叔叔,放声大哭。皇帝没有问宇文广,他已用这篇奏章表明了心迹。李叔叔出村遇到了敌人,显然,乌素村已经被屠。

    让二人哭了一会儿,皇帝又问,“你俩又是谁?”他看着宇文泰和不死泉医馆的小女孩。

    “我叫宇文泰,我义父是禁军卫队长贺霆岳。”想了想,他又补充一句,“我也是武川人。”

    “我叫小鱼,是不死泉医馆新收的徒弟。”想了一会儿,她也补充一句,“我想让他俩也进医馆学医,这样他们就不会挨饿了,还会有新衣服穿。”

    “好!你们的状纸,朕准了!朕一定会按照宇文先生的心愿去做,请你们放心。”皇帝向四个孩子保证,他说的十分和蔼,但无比坚定。

    他想了很多,但最让他痛心的,是宇文广的死。透过这篇奏疏,他不仅看到了一颗忠贞赴死的决心,更看到了宇文广的识见和谋略,他不仅十分清楚边疆情势,而且看到了问题之所在,更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看清了天下大势,且指出了方向。以旷世之才埋没于的塞外,这是大魏的损失。

    “传旨!”皇帝高声道。

    “升贺霆岳北中郎将加武卫将军c平城刺史,使持节都督平城c朔州军事,授临机专断之权,一体办理武川等六镇关防c内迁子民c修复长城诸事宜。”

    “着门下省召集军国大臣明日早朝于天文殿集议北疆事宜,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