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9章 光复(甲)(第1/3页)  大唐偕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郭子仪稳坐中军护定圣驾,指挥众兵将打退了深夜来袭的吐蕃兵——那是一支两百人的队伍,其中还有三十射生手。涧石c偶耕还合力擒住五个吐蕃兵c三个射生手,带回营帐,听凭郭令公发落。

    八名战俘瑟索来到山神庙的破院之内,只见中军帐上稳稳坐定一个皤然老翁。耳边又听人喝道:“郭令公在此,还不下跪!”五个吐蕃兵当即吓得面如土色,跪在地下偷眼观瞧,见这老者精神矍铄c目光炯炯,依稀正是当年统兵西征的郭子仪。

    郭子仪曾奉玄宗之命,出兵青海上,用兵如神,连战连捷,威震西域。虽然三十年过去,边境之敌但闻郭元帅之名,莫不望风逃窜。这五个吐蕃兵年轻时被郭子仪击败于青海之上,老来进犯大唐长安,不想又被他所擒。五人战败被擒,服膺认命,陡然一齐跃起,扑向院子里的石碑,碰碎头骨而死。

    剩下三名射生手,恰巧又是郭子仪的旧部。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郭子仪虽是国之重臣代名将,但也有败绩之时。这三人便在十余年前征缴安禄山的战役中吃了败仗,做了逃兵,后辗转来到射生营中。他们一见郭子仪,珠泪翻滚c悔愧难当,自知投敌卖国犯下大罪,见吐蕃兵尚且能慷慨一死,自己又何必偷生?三人朝郭子仪行过叩拜之礼,也一起触碑而死。

    郭子仪惋惜不已,只得命人掩埋尸首。又发出军令,麾下众将纷纷回营c整顿兵马,清点人数,尚有足足五百人。

    山神庙的庙宇之内支起帷幕,乃是皇帝寝居之所。郭子仪打了胜仗,骆奉先却抢在前面,领着群臣到帷幕边奏事。骆奉先道:“吐蕃兵出城追踪至此,已知圣驾所在。若大举发兵来袭,后果不堪设想。还望我主重启玉跸c再挽宝辕,即刻去往陕中,切勿稍作停留,以保龙体万全c国祚永续。”文武群臣皆以为然。

    骆奉先见文臣武将对自己无不拱服,唯有郭子仪是自己弄权主政的最大障碍,于是启奏:“郭元帅历时旬月,才只募得数百兵马,虽不能驱逐强敌c光复长安,然而聊胜于无,尚可济一时之用。眼下仅有五百军马,宜交由微臣统领,护送圣驾平安抵达陕中。郭元帅宜留此驻扎,截断追来之敌,伺机光复长安。”

    骆奉先奏请圣上马不停蹄去往陕中,固然是怕追兵袭来难以抵御,而他要求自己统领这五百兵马c命郭子仪断后,一来是要将郭子仪救驾之功据为己有,二来是夺他兵力好将他压在脚下。吐蕃兵若是追上来将郭子仪杀了,更是符合骆奉先的心意。

    元载深知其意,带头称赞骆奉先所奏甚宜,群臣多半随声附和,即使有人心气不平,也不敢出来仗义执言。皇帝犹豫不决,见群臣执意跪请,只得准了骆奉先所奏之事。郭子仪无奈,唯有跪谢圣恩,并誓死殿后,绝不叫吐蕃兵突破防线。

    一时,文武肃穆,圣驾启程。涧石见郭子仪面带愁容,忽然从阵列中冲出,跪在龙车的辇毂下,大声说道:“草民陆涧石,冒死启奏,以求上达天听!”

    元载又惊又怒,喝命李纳将其推出斩首。皇帝却从车窗中探出头来,问涧石有何事禀奏。涧石道:“现今只有五百兵马,尽被骆大人调走,此地空余郭令公一人。纵令郭令公有安邦定国的良策,手底下无一兵一卒,如何克成功业?今夜虽然打退吐蕃军马,但是圣上行踪去向已经暴露。倘若吐蕃大军再次杀出长安,单凭郭令公匹马单刀,如何抵御强悍之敌?郭令公一死,吐蕃兵不出一日,定能追上圣驾。草民所言,实为社稷,还请圣上三思。”

    这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衮衮诸公无从辩驳,皆是默然不语,破院之中唯闻火把的毕剥之声。骆奉先半晌才道:“分兵一百,足以断后。老夫督领四百兵马护送圣驾。此去陕中,任重道远,老臣拼出一死,定当不辱使命。”

    郭子仪已是暮年,万事明哲保身,此时却也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