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1)(第1/4页)  中国通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代人的思想,似乎是很幼稚的。然而天下无论什么事情,都是从人的心理上发展出来;物质方面的势力,自然也不可蔑视,这句话不要泥看。后代人的思想,又总是接着古代人的思想逐渐改变的。所以研究古代人的思想,在史学上头,实在有很大的价值。在中国这种崇古的社会里头,更为要紧。

    要研究古代人的思想,先得明白一种道理。便是古代人所想解决的,都是“有”c“无”c“空间”c“时间”等幽深玄远的问题,他们的研究,大概是凭着“想象”和“推测”。1要像后世以科学为根据,或是起了“认识论”上的疑念,对于“形而上学问题的解决”而怀疑的,实在很少。

    中国古人解释“宇宙的起源”,以“气”为万物的原质,颇近于希腊的“唯物论”。又推想一切万有,都起于“阴阳二力”的结合,也和“二元论”有些相像。但是他又推想“阴阳二力”,其初同出于一原;而且“有”的根本,是出于“无”,却又不能说他是叫“惟物论”c“二元论”了。2他们推想最初的世界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

    “有形”出于“无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淮南子·说山》。

    从无而到有,是阴阳二力还没有分的。所以说:

    “大极元气”,含“三”为“一”。《汉书·律历志》。

    从一而分为二,就是“太极”分为“两仪”。阴阳二力,再相和合,所生的物,便无穷了。3所以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春秋元命苞》:阴阳之性以一起,人副天地,故生一子。

    但是从无而至有,究竟是怎么样子呢?还是“有”,便像如今的样子呢?还是逐渐

    1阴阳——大极

    五行

    气易——形——质天(命)物(德)

    祖——人泛神

    2因果——慎始变通。循环——倚伏,法自然。

    3四时c五方cc八卦c九宫。感生,受命,革命。变迁成功的呢?他们说: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c“形”c“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浑沌”;“浑沌”者,言万物相混沌而未相离也。《周易正义》八论之一引《乾凿度》。

    “质”出于“形”,形出于“气”,而气出于“易”,“易”是“变易”,就是“动而不息”的意思;那么,古人认一切万有,是原于一种“动力”的。

    自无出有谓之“生”,《文选》六引刘瓛《周易义》:自无出有曰生。生于宇宙间之物,既然都是有质的,那么,他于“宇宙间的物质”,必定得到其一部分;这便唤做“德”。这是德字的本义。所以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下篇》。

    得到“宇宙间的物质”的一大部分而生,谓之“命”。所以说:

    大凡物生于天地之间皆曰“命”。《礼记·祭义》。

    宇宙间的物,同出于一原。所以虽然散而为万物,其根源仍是“同一”的。这个根源,便是天。万物皆生于阴阳二力,而阴阳二力之动,阳又在先,所以可说物本乎天地,又可单说物本乎天。所以天神称为“上帝”;“帝”就是“蒂”,古作“柢”,和“根”字是双声互训的。详见吴大澂《字说》。所以说: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郊特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