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3章 学术思想的变迁(第2/3页)  中国通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宇宙间的事物为对象”的毛病,是第二期人才有的。第一期人,还是以事物为对象。看他的书,好比看初次的摄影一样,究竟去事物还近。(三)而且“考求宇宙间事物”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原是一贯的。这是经过汉学时代之后,中国人易于迎接西洋人科学思想的原理。

    这一期学术之中,又可分为三小期。

    第一小期,最适当的代表人物,是顾炎武。炎武的特色,在于(一)博学。他于学问,是无所不窥的。看他所著的《日知录》,便可以知道。(二)实事求是。无论讲什么学问,都不以主观的判断为满足,而必有客观的证据。看他所著的《日知录》c《音学五书》,便可知道。(三)讲求实用。与炎武同时几个明末的大儒,都是想做实事的,不是想谈学问的。所以他们讲学问,也带有实用的色彩。看顾炎武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便可以知道。与炎武同时的黄宗羲c王夫之c颜元c刘献廷等,都带有这种色彩。夫之僻处穷山,其学不传。黄宗羲之学,是偏于史的。其后浙西一隅,史学独盛。其最著的,如万斯大c万斯同c邵晋涵c全祖望c章学诚等。献廷的书不传。又他所研究的学问(如想造根本楚音的新字母等。见全祖望《鲒埼亭集·刘继庄传》),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学问,相去的太远了。颜元是专讲实行的,凡是书本上的工夫,他一概不认为学。主张研究兵农,身习六艺。这一派学问,在当时的环境中,也不甚适于发达。因为的时代,不容人民出来做事。中国社会是静的,也不欢迎出来做事的人。所以到后来,专讲做实事的颜元一派消灭了,讲一种特别的学问的刘献廷一派也不传。因为当时的思想,带有一种复古的趋势之故,见第四章第一节。于后世的事情,无暇分其精力去研究,而都并其力于考古之一途。于是史学等也不甚发达,而清朝人的学问,遂集中于经。继炎武而起的,是著《古文尚书疏证》,以攻东晋晚出《古文尚书》之伪的阎若璩,著《易图明辨》,以攻宋以后盛行的河洛图书的胡渭等。参看第三篇下第五章第八节。这一派人的学问,是“博采的古人的成说,求其可信者而从之”,不一定薄宋而爱汉,可称为“汉宋兼采派”。

    第二期的人物,可分皖吴两派。皖派起于戴震,其后最著的,为段玉裁c王怀祖c王引之。王氏之后,为最近的俞樾c孙诒让。吴派则惠周惕c惠士奇c惠栋,三世相继。其后著名的,如余萧客c江声c江藩c王鸣盛c钱大昕c汪中等。这一派的特色,在于专标汉儒,以与宋儒相对待。原来研究学问,有两种法子:其(一)是胪列了许多证据,以主观判断其真伪。其(二)是不以主观下判断,而先审查这证据的孰为可信。譬如东门失火,咱们人在西门;听得人述失火的原因和情形,各各不同。拣其最近情理的一种信他,是前一种法子。这是汉宋兼采派。且不管他所说的话,谁近情,谁不近情,先去审查各个传说的人,谁是在东门眼见的,谁的说话,是素来诚实的条件,以为去取的标准。是后一种法子。这是纯正的汉学。若绝不问人,单是坐在屋子里,凭虚揣度,便变成宋学了。把这两种法子比较起来,当然后一种更为谨严,所以循进化的公例,第一期的汉宋兼采派,当然要进为第二期的纯粹汉学派。这一期可称为清代学术的中坚。前此亡佚的经说,都在这一期中辑出。汉人的传注,有不明白的,在这一期中,都做成了新疏。除《左氏》c《小戴记》外,《十三经》清儒都有新疏。清朝人的学问,经学而外,最发达的是小学,在这一期中,也焕然大明。讲考据最切要的工夫,使古学复明最紧要的手段,是校勘和辑佚。到这一期而其法大备。又推治经之功,以旁及诸子,且及于史,真能使古学灿然复明。近人以清朝的汉学,比欧洲的文艺复兴,这一期当然是清代学术的中坚了。

    第三期与第二期,同是汉学,然可对第二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