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是高康说的,他简直不敢相信,李亭的这个计划,竟疯狂到这个程度。
要是其他人,他真的会发火,对于别的,他也许不懂,对于粮食,他是专家。
李亭的计划,简直就是侮辱他这个专家。
他强压了心中的郁闷,尽量心平气和地说道:
“李团练,我们大明朝除北京通州外,在沿着运河,淮安c徐州c临清c德州四地都建有大的粮仓,以备漕运之用。
就拿淮安的常盈仓来说,主要存储江浙c湖广的漕粮。常年储粮也就是30万至100万石。同时还在城内设置平常仓两处,预备仓三处,庄仓(粮商的粮库)五处。这些粮仓总共也就200万石粮。这还是以前,自从停止兑运,开始长运以来,那些仓库很久没用,年久失修,至多也就存放50万石粮。
每年,我朝从全国各地征收的漕粮也就400万石上下。那可是全国湖广c浙江c南直隶c山东c河南等产粮之地加在一起的数量。
我们就是有钱,哪里又有这么多粮食呢?”
说完之后,他依旧有些不满,气呼呼地刚要坐下。
李亭一摆手道:“那买粮,你们平日都是去哪里买,最多能采买多少?”
“我们陈州,有颍河直通淮河,可直达淮安。淮安那里,我们最多可以买个5万石,再多,人家也没有了。他们还要卖给那些盐工。”
“其他地方呢?”
“太远的地方,我没去过。不过临清c德州肯定也没什么粮食,毕竟清兵去年都去了这些地方,有粮食,他们也都抢走了。哪怕不抢走,肯定也是毁掉了。而徐州即使有粮,当时也会分一大半出去。”
“你这样说,岂不是都没粮了?”
高康凝重的点点头道:“这些大粮库没粮,其他地方,哪有那么多粮食?”
“那江南呢?”
“以前都说,太湖熟,天下足。可是现在都说湖广熟,天下足。苏州一带的农田,他们不怎么种粮啊,种粮没有养蚕赚钱多。
养蚕织布,多赚钱的生意,比种粮强多了。听说苏州上海那一带,光是织棉布和做丝绸的人加在一起,有七八十万人呢,那里还有多的余粮,就是有自己吃点,加上漕粮交运一部分,所剩的估计都填不满你那500万石的粮仓。”
高康还是有些带着气,李亭听到这里,倒是听到另外一个信息。
那里七八十万人,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专门做纺织业。虽说粮食产的少,但一样生活无虞。
看来定是有人专门在此处卖粮,只是也许不是官营,未必有人知道。
李亭曾经在几万人的大工厂工作过,知道光是供应这几万人的饭堂,就是极大的大生意,很多人甚至打破头要争着进来。
也许打工者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也许他认为只是一点点小事,可是一旦人口规模一大,这个生意都是天大的好生意。
就像现在苏州上海一带,苏州的丝绸,上海的棉布,都是全国有名的大生意,定有人看到将近上百万人脱产背后的商机,哪怕是粮食,也必有一个隐形的大市场。
想到这里,李亭相信,这个市场,只要到了江南,稍微多问几家,应该就很容易找到。
能找到供应近百万人口的粮商们,从他们手里采买一部分粮食,应该也是能办到的。哪怕一年不够,用个两三年,能将500万石的粮库装满,也是有可能的。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
只是明朝末年,河南这些地方,基本还是农业为主,甚至是自然经济为主,很多时候商品经济的寻常事,对于很多人,都很难想明白。
李亭听高康讲完,面露微笑道:“我知道了。”
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