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1、重中之重(第1/5页)  家兴万事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家兴万事合》最新章节

    下午两点准时开会。

    温晨军说,上午常务副市长唐敏同志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讲得很清楚了。那么,中央为什么要把三农问题提到这样的高度,这当中有一个认识过程,下面,我根据省三农会议下发的有关资料,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温晨军说,省三农会议发放的一份资料中说:2000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发表湖北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提到了极至。为什么一个有着5000年农业文明史,有4000多年处于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的中国,在21世纪的农村处于“苦”c“穷”c“险”的境地?究其原因,有以下五点;一是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种养业,依赖于当地水c土c日照气温等天然资源的配置。人类到目前为止,对天然资源的配置,只能适应,不可能整体改变,只有局部或某一方面改善的可能,如自流灌溉和大棚。具有改善大自然气候的森林和植被,中国实际整体上是破坏,环境在恶化。这是农业的天然弱质性。

    二是生产资料的弱质性,种c养业量的增长,依赖于可耕种土地和草原的面积扩张,从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农地面积的国际比较看,有关资料表明:1992—1994年,美国为1182公顷,加拿大为1738公顷澳大利亚为10744公顷,英国为282公顷,荷兰为64公顷,低收入国家平均也有17公顷,而我国仅有1公顷。我国总体上是一个农业资源缺乏的国家,在农业人口直线上升的情况下,在有限的可耕地上不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加之,中国有史以来历次“均贫富”的革命,首先是均田地,必然是小农经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体。即使进入工业化时期,农业机械化投入大c成本高,没有需要,也没有可能成为农业生产主要手段。因此,我国农业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也是弱质的产业。

    三是劳动力资源的弱质性,首先,有限的土地资源承载的人口数失去控制,新中国50年增加85亿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的增加,增加的人口抵消了生产力提升创造的价值,人均可分配的消费品相对减少,用15的dp养育70的人口,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其次,工业化过程,乡村商品流通政府垄断,阻止了农村市场的形成,农业产品商品率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化程度低,没孕育出市场经济人才与机制,农民不具备闯市场的天资。再次,城市需要的劳动力通过各种途径的筛选,吸纳的都是农村中的精英人才,降低了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最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普遍文化素质低。据2003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称: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城市c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为20:9:1,受高中教育人口比为4:3: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0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055:1。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人超过95。日本同期同行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7年,1997年~1999年间,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是日本的103。一线农业技术人员的身份都是乡镇“政府官员或国有企业雇员,与农民没有利益关系。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农业科学技术,最初非九牛之力不可,由于方法问题,有的地区甚至抗拒科学技术的,更谈不上新的思想c观念了。由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