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节(第1/5页)  变态心理学:忧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母亲离开人世的方法,是我们抗拒失去她的悲痛的方法。

    直到数年后,我们才以较圆满的故事,颠覆了这条公式。我自忧郁症中康复,就是父亲的爱c智慧与意志力的伟大胜利:他曾在试图拯救一位亲人时遭受挫败,但却成功地救了另一位亲人。我们曾参与一位亲人的自杀,却也阻止了另外一次悲剧。只要我的精神或其他方面的状况,在我或其他人看来还能够有所改善,我就不会有强烈的自杀念头。我身边的环境虽然变化很多,但自己却是非常清楚。在经历低潮时,我不会屈服而自杀,这令我十分安慰,甚至感到骄傲。

    我非得再度抵抗这苦难不可。若我想要自杀,不必等太久,因为就理智和情感来说,我每天产生自杀的念头,天长日久也就习以为常,甚至没有其他的痛苦严重。同时,我已取回了手枪,也找到了取得更多巴比妥盐镇定剂的途径。目睹了母亲夺回生命支配权时的轻松,我才了解到,当一个人病入膏肓时,安乐死的逻辑就变得不辩自明。把抗拒心理疾病的自杀和抗拒生理疾病的自杀并列起来,并不太正确,令人不舒服,但我认为二者极为类似。如果母亲死后第二天,就有治疗卵巢癌的重大新发现,将会是件可怕的事。若自杀倾向或忧郁症是唯一的病症,那么,在尝试过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之前自杀,就是种悲剧。但是当你的忍耐已到了极点,你的人生糟透了,而且别人的看法也相同那自杀就变成权力。到那时如此脆弱c难过的时刻,活着的人接受不想再活着的人的意愿,就成了一种施惠。

    vvvvvvvvv

    第97节:母亲的离开4

    把自杀当成一种对生命的掌控,这种问题至今尚未被彻底研究。想要掌控生命的欲念导致母亲选择自杀,这和目前许多人自杀的理由大不相同。阿瓦雷斯写道:“自杀终究是抉择下的结果。无论是多么冲动的行为,多么不合理的动机,在一个人决定要结束自己生命的刹那,他已到达某种程度的暂时清醒。自杀或许是种崩溃的宣告,对一个长期挫败者的判决。由于其终极性,这种抉择并不是全然的失败之举。我相信有一类型的自杀者,他们结束自己的性命并不是为了死,而是要逃离精神的混乱,以清理自己的头脑。他们刻意用自杀来为自己创造没有负担的现实,或是打破他们不小心加诸于自己生命里的妄想与强迫的行为模式。”

    俄国诗人曼德斯塔姆的妻子娜兹妲曾写道:“在战时c集中营里和恐惧的时候,人们比平常更少想到死亡更不用说自杀。致命的恐惧到了某种程度,并且不断面临无解难题的压力时,关于自然生存的普通问题就会被丢到一边。如果俗世的恐惧每天都近在眼前,那我们怎么有办法敬畏地看待自然的力量和存在的不变法则呢或许用更具体的话语来谈充实感或存在的渴望会更好,如此说来,当我们不顾一切为生存而挣扎时,会得到比平时的追求更大的满足。”我对一位曾在刑罚机构中得以幸存的朋友提到以上的话,他十分赞同。“我们不顺从施暴者,我们反抗陷我们于苦难的人。”他说:“若被击垮了,就是死路一条,只有坚强的人才活得下去,我们的生活就是抵抗那是我们活命的方法。想取走我们性命的人就是敌人,仇恨和反抗才能保命。面对苦难,我们的变得更强烈。要是没经历过那段时光,我们早就不想活了,在那之前,我们甚至还是沉郁的人。离开那里以后却是另外一回事,集中营的幸存者重返以前生活的社会之中,自杀事件倒是屡见不鲜。到了那时候,没有事情可反抗,我们要为自己而活,而大多数人的自我已经毁了。”

    普利摩李维意大利小说家写的是纳粹集中营,他发现:“得到自由的时候,通常既不喜悦也不快活。因为到了那时,多半是满目疮痍c死尸遍野。就在他们觉得自己又是个人的时候,人的悲伤之情显然也会跟着回来:妻离子散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