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4.言论自由(第1/3页)  名门之后(科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更让陆钧感到欣慰的是,山上的空气对原身那虚弱的体质似乎很有好处。他从前还是能感觉到自己的体能仍然存在着某种难以突破的限制, 而在山上生活了一两个月之后, 他的体力比从前好了许多, 再也没有出现过以前呼吸不畅,或者是劳累时心口发闷的情况。他知道, 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穿越前越来越像了。如今他比同屋的人们都睡得晚, 起得早, 但他的精神却没有收到一点影响, 每天读书、做文章,脑子还是清楚得很。

    这两日除了每天要做的功课之外, 他还要准备一次“讲经”, 讲经是在同一个经房的学生之间轮流进行的,明天, 就轮到了他。王蕴给他出的题目是“王孙满对楚子”, 这也是春秋中的题目, 那个著名的“问鼎中原”的典故, 就出自于此。看了这么多次别人讲经,陆钧对其中的套路也摸透了,然而摸透了, 并不代表容易运用,首先, 书院里的讲经绝不局限于讲这段话本身。还要把事情的背景, 相关的人物和前后关联都说清楚, 然后才能开讲具体发生的事情, 而讲完之后也不能结束,还要把如今与此有关的政事品评几句,方才算得上是一次完整的论述。

    在书院里待了这么久,陆钧发现,这里的士子们对时事的讨论非常开放,完全是“言论自由”,而先生们也经常会加入讨论,不时引导一下。这一点,他开始时还感到有些惊讶。不过,很快他也就理解了,这不过是在书院里,读了一肚子书,还没能开始做官的学生,自然会对当今朝局产生兴趣,书生喜欢谈论国事,这是没法止的住的。而且,蒙兴书院的士子们继承的都是方程和那种忠君忠国的思想,顶多批评当政的官员几句,骂也不会骂到皇帝头上,估计就是有人听见了,也不会给他们招惹来什么祸端。

    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讨论中,陆钧终于弄明白了大魏如今的疆域和边境的危机,宫内朝中的种种矛盾,内阁都有谁在把持,皇上身边换了又换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洛陵举子,对于时事,他越来越感兴趣,也懂得越来越多了。

    但是尽管如此,当众讲经,这件事陆钧多少还是有点心理压力的。以前他从事的工作和人打交道并不多,虽然他不怕面对面的交流,但能声情并茂的讲好这一段历史,坦然接受一堆人的提问,这对现在的他来说还有点难度。

    常晓成和李尚源帮他一起准备了半天,把春秋时楚国的历史梳理了一下。这些都好说,可他却不知道,这件事情和大魏朝局有什么联系。春秋时的周天子不过是个傀儡,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大国的兴起和周王室的陨落是早晚的事。大魏这两年虽然不如之前太平,但还远远没有到周王室那么衰微的地步。

    第二天一早,陆钧怀揣着自己的“演讲稿”,出去跑步了,他打算找个没人的地方,好好练习一下。讲的好坏是次要,主要是这一次是对他这一段时间学习的结果的一次检验,还有,对他的心理素质也是个考验。平时听别的士子讲经,听了一回又一回,别人都从容的很,给他一种这件事并不算是很难的错觉,然而轮到自己身上,他却发现并非如此啊

    夏日的蒙兴山上,一间间房舍都笼罩在淡淡的水雾中,充盈着山间清爽的气息,不但一点也不热,反而有丝丝凉意从脚下的青石板中往外冒着,陆钧很快就跑出了一身薄汗,但仍然觉得舒服得很。当他来到藏书楼的时候,门口还没有人,不过陆钧觉得那里太空旷了,万一谁起得早点,看见他在那儿自言自语,还是挺奇怪的。于是,他往四周看了看,决定到环池东边那一片石榴林里去。

    这些天来,他再也没见过杨文茵一面,那位曾经在藏书楼偶遇过两次的老人也没了踪影。陆钧还记得杨文茵所说的话,在陆忻出嫁之前,她是不会向陆家提出离开的。但是在那之后呢?若是杨文茵离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