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9节(第1/5页)  李自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相同。”

    牛金星因为很重视他为李自成讲书的重大作用和类似傅相的身份地位,所以李岩来到闯王军中以后,尽管他知道李岩很有学问,对通鉴的熟悉不亚于他,他却始终不向闯王建议请李岩担任讲书。今天牛金星是接着上一次讲黄巾起义的一段历史,只有来献策陪坐一旁。闯王面前摊开通鉴第五十八卷,面带微笑,静听金星议论这一重大题目。金星自幼年读书以来积习难改,有时稍不留心,仍将黄巾起义军称做“黄巾贼”,只是在看见闯王的含笑的眼色时才恍然警醒,赶快改口。他从东汉末年的民不聊生c朝政等几个方面,讲解黄巾起义的势所必然,最后归结到治国经邦的一些教训。虽然他的见解没有超出资治通鉴和后汉书的范围之外,但是在读书人沉迷于八股考试的时代,这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李自成有时微微点头,有时同天启年间以来各地农民起义的情况对照,略谈几句。宋献策也有时插言。当牛金星发完了议论之后,这一次讲通鉴应该结束了,李闯王突然望着他同宋献策问:

    “黄巾起事,声势很大,可是只有几个月就完全败了。以后几年虽然还有陆续起义的,但因张角兄弟已死,不能有大的作为。据你们两位看,黄巾何以失败得如此之快”

    牛金星平日读书很留心历代兴衰治乱以及帝王将相的功业和成败,却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这样问题,乍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说:

    “黄巾虽有三十六方1,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但毕竟是乌合之众,而东汉也还没有到立即亡国时候,皇甫嵩和朱儁都是难得的将才,所以几个月之内便被各个击破。”

    宋献策虽然较留心古代战争胜败的历史,但对于黄巾军的迅速失败从来没有作为一个问题用心想过。他同意牛金星的看法,补充说:

    1方黄巾军的军事名词,等于将军。

    “黄巾在许多地方起事,各自为战,人数虽多,却不能统一指挥,齐心协力,加上张角早死,所以就很快政亡。”想一想,他接着说:“因为有人到洛阳告密,张角兄弟不得不仓猝起事。准备不周,自然也是他们失败的一个原因。”

    牛金星因见闯王并不点头,若有所思,赶快问道:“我同军师所言,都甚泛泛,未必说中要害。敢请闯王明教。”

    闯王说:“张角的一个徒弟名叫唐周,上书告密,使大方马元义在洛阳被杀,洛阳做内应的人也被捕杀,这确实是个挫折。自古及今,最可恨的就是内里叛变。可是就张角起义说,并没有受到致命损失。这书上写得很清楚,张角起义之后,一时声势很大,所在焚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你们看,这局势多么好啊可惜,只过半年,竟然败亡”

    金星问:“请问,其故安在”

    “我看,失败这么快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汉朝有皇甫嵩和朱儁做大将,倒是黄巾的首领们不懂得怎样打仗,十分可惜。”

    “啊”宋献策探着身子说:“愿闻其详。”

    闯王笑着说:“仗要活打,不要死打。历来百姓起义之初,纵然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终不像官军训练有素。能够打硬仗就打,不能打硬仗就避开。避开就是兵法上说的以走致敌,是为的不给消灭,回手来狠打敌人。为将帅的,要时时记着制敌而不制于敌。自己力量弱,死守一座城池,最为失策。守得越顽强,越会全军覆灭。兵法上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拿南阳这一支黄巾军说,起初以张曼成为帅;曼成阵亡,众推赵弘为帅,死守个南阳城;赵弘阵亡,又推韩忠为帅;韩忠突围未成,被杀,众推孙夏为帅,还军再守南阳,直到完全战败,被朱儁消灭。这是极大错误。张角和他的兄弟张梁起事后死守一个广宗城1,起初被卢植围困,随后又被皇甫嵩围困,直到覆灭。天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