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的“兵变”,都被宋太祖采纳而先后实施,并逐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赵普也日益。受到信任。建隆三年,留用的枢密使吴廷祚首先被罢职出为节度使,赵普接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范质、王溥、魏仁浦同日被罢相时,学识不多的赵普,显然事前并不了解新宰相的任命制度,因而没有能在罢免旧相前,向宋太祖提出合适的建议,以至于在建国的第五年,出现任命赵普为新宰相时,敕没有在任宰相签署的尴尬场面,最后不得不以皇弟、“使相”赵光(匡)义的同平章事衔署敕,这是自唐中叶设使相以来,使相行使宰相职权唯一的一次。赵普任宰相后,虽尽心辅佐太祖,但赵普“独断政事,太祖疑其专恣,欲用薛居正、吕馀庆为相,普恶其与己同列,但令参知政事”。
赵普收礼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箱里取,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宋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外不走。宫门前的卫士见宰相站在门口不走,只好向宋太祖回报。这时候宋太祖气已经平了,就叫太监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赵普做了十年宰相,权力很大。日子久了,就有人想走他的门路,不时有人给他送礼物来。宋太祖经常到赵普家里去,事先也不派人通知。有一次,吴越王钱俶派个使者送信给赵普,还捎带了十坛“海产”。赵普把十坛“海产”放在堂前,还没来得及拆信,正好宋太祖到了。宋太祖在厅堂里坐下,看到这十只坛,就问赵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吴越送来的海产。”宋太祖笑着说:“既然是吴越送来的海产,一定不错,把它打开来看看吧!”赵普吩咐仆人,打开坛盖,在场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原来坛里放的不是什么海产,竟是一块块金子。宋太祖向来怕官员接受贿赂,滥用权力,看到这情况。心里窝了一肚子火,脸色也就沉了下来。赵普满头大汗,惶恐地向宋太祖请罪,说:“臣没有看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请陛下恕罪。”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生决定的呢。”打这以后,宋太祖对赵普就有点猜疑起来;不久,又有官员告发赵普违反禁令,贩运木料。原来,当时朝廷禁止私运秦、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大木。赵普曾经到那里运木料为自己造住宅。他的部下趁机冒用赵普名义,私运一批大木到东京贩卖。这件事牵连到赵普。宋太祖大怒,要治赵普的罪,尽管其他大臣为他说情,宋太祖还是撤了赵普的宰相职位。
宰相李沆直接批评的虽是陶穀,实际上也批评了当时的宰相赵普之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