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节(第3/5页)  李仲轩老人形意述真合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配两总计到15两5时,便称之为丹。传说有治脑瘤的附带效用。

    煮丹时用木炭,新买的砂锅。

    二十九c说剑法

    李仲轩先生辞世后,停止了整理。原因如下,一c得不到李老的确认核实,恐怕有误;二c李老已辞世,再出文章,恐怕画蛇添足;三c出于个人心情,不想再经历追思之苦,不管是险恶故事还是水月功德,都不愿再提了。

    转眼又到三月,李老已离去一年。新整理的小文,希望读者不计唐突,仅看作是对李老的一种缅怀吧。李老一生没有武学传人,在师徒传承上,李老这一脉算是断绝了。但李老的谈拳话语,在广阔后学中,能有人去体味,便是李老余音未绝。

    正文:

    李老当年说,剑法只谈一次,好坏就是这一次,从此不负责了。后来在2003年春节,李老又说了些典故,便整理在一起了。

    形意拳能练到什么程度唐师唐维禄跟我打比方,说从悬崖峭壁跳下,快撞到地面时,用手在石壁上一拍,人横着飞出去了,平安无事。与人较量时,一搭手能把对方的劲改了,这个本领算好的。还有更好的,在自身失控时,能把自己的劲改了。比武,失控的时候多,都是意外,得把这手学会了。

    这手功夫不是跳悬崖跳出来的,是练大杆子练出来的。形意门有”十三枪”,所谓十三个用法,其实胡乱一轮,就都有了。练大杆子得乱来,扎一枪有一枪的讲究这不是入手的方法。

    大杆子要挑分量沉的,三人高的,还要有韧性,劲一使在杆子上,杆子活物般自己会颤,越不听使唤就越是好杆子。

    拿上杆子,人会失控。沉c长c颤,都是为了失控。杆子失控了,会带着人走,这时正好改自己身上的劲,改好了,杆子就在手里稳住了。练杆子跟训服烈马一个道理,得先让杆子撒野,杆子不听你使唤,反过来还要使唤你,你也不听它使唤这个过程尽量长,在杆子上求功夫,最后这功夫都能落在自己身上,一开始就想着怎么使,让它乖乖的,就没的玩了。

    让根死木头,变成活马,这个练法是老辈人的智慧。炮拳是从十三枪的”扎”法里变出来的,炮拳后手架在脑门,前手斜刺,正是下扎枪的架势。形意拳动起来,辗转不停,永远有下一手,下扎之后必有回弹,下扎枪的下一手,是就着回势上挑。

    炮拳出手后,要向后一耸,就是上挑的枪法,所以炮拳里有两个家伙,明显的是下扎枪,隐藏的是上挑枪,一个在形上一个在劲上,以下扎的拳形来上挑,所以才妙。炮拳要到杆子上去体会这是以后的事情,那时候,便要扎一枪有一枪的讲究了。

    唐师腿快,交手步法是唐传形意的独到处。步法粗分为横纵斜转,要擦地而行,越是脚不离地,越能变化,凭空一跳,变化就没了。练拳和比武时,感到憋闷,就错了,两脚一跳,好像痛快,跳多了会感到非常不痛快,就是憋闷了。不要轻视形意拳的小步一蹭,难看是真难看,巧妙也是真巧妙。

    传说练形意的人能踏着荷叶过池塘,这是神话,但也把练功的方法比喻在里面了。荷叶杆轻脆,只有一点韧劲,脚下要很细腻,去找这一丝仅有的韧劲,在一根丝上借劲。

    横拳的练法,是斜着进一小步,横着退一大步,横拳等于是倒着打的,正好练这”踏荷叶”,脚伸在地上,要感到踏在荷叶杆上,只有一根丝能支持,要用脚的肉感,把这根丝探测出来。

    不敢踏,轻也不是重也不是,脚底板最嫩的皮肤,和这根丝一揉合,一星水花似的,有那么一星弹力,人就弹开了。脚底板是练形意人的脸面,娇嫩着呢,什么时候感到脚底板会”脸红”,才算上道了。

    练形意要养成”上虚下实”的习惯,上身永远松快不着力,功力蕴藏在下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