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隆回忆了下易中天的简历,他是47年生人,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81年从武汉大学毕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在他应该还在武汉大学教书,还没去厦门大学来着。
现在他已经出了两本书,可惜不是关于三国研究的,一本是《〈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另一本则是《艺术教育学》,都是正儿八经的学术研究专著,一直到十来年后登陆朝廷台开讲“汉代风云人物”,才成为红人兼畅销书作家。
按道理说一个人的性格三十多岁就应该定型了,他今年四十三四,应该没问题吧?沈隆考虑了下,找到领导,把自己的顾虑说了说出,“.…所以我觉得应该录制一个节目,请几位专家过来,在每一集放映结束的时候,给观众讲课,告诉大家这一集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而减轻观众的观看障碍,取得更好的收视效果,同时也是对观众进行一番历史知识的普及,然后和真实的历史进行对比,免得有人说《三国演义》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拍摄这样的影片容易误导观众什么的。”
“这是个好办法,我看现在就要准备起来,免得时间太紧赶不及,毕竟制作节目也是需要时间的么!”领导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正好我也认识一些老教授、老专家,可以让他们来台里先录两集试试看。”
沈隆赶紧拦住,“领导,这有点不太合适!您的朋友那肯定是学识渊博的大家,但我们这回制作的是面对普通观众普及型的节目,和他们带博士生可不一样,他们讲的东西能力差点的博士生说不定都跟不上,更何况普通老百姓?”
“到时候要是反馈不好,那不光台里影响不好,那些老专家、老教授面子上恐怕也不好看啊!”明明是好事儿,可别弄巧成拙得罪人了。
“说得也是。”领导似乎想起了自己和那些老专家、老教授交流时候的别扭劲,“这些老专家的确有些曲高和寡了,我们要制作的节目应该是下里巴人式的,而不是阳春白雪;照这么来讲的话,估计找一些年轻教师更合适一些。”
“那这事儿就交给你好了,我倒是不认识这方面的年轻人。”领导也琢磨过来了,这事儿也不适合去找那些老专家让他们帮忙介绍啊,要不然人家到时候问他,我才是这方面的权威,你为什么不请我,他该咋回答?
“那我就请几位过来试试看吧!”沈隆应了下来,在京城找几位,然后外地找几位,易中天肯定是要请的,把他们集中到一起挨个讲一讲,看谁讲得好。
“对了,还有一件事儿!汪姐最近不是弄了个《电视书场》节目么?”汪文华在全面接手了《曲艺杂谈》一段时间后,已经慢慢适应了,然后她发现了一个问题,《曲苑杂坛》的节目时间容量有限,还要兼顾各种不同的曲艺艺术,就算请评书大师来表演节目,也只能讲一小段,没头没尾观众听不过瘾。
于是她就重新策划了一个专门讲评书的节目《电视书场》,每期二十分钟,每天一期,可以放开了讲长篇,一个长篇讲完才换下一位大师,这样观众就能美滋滋听个过瘾了,许多大师都在这个节目演出过。
田连元讲过《杨家将》、《水浒传》、《隋唐演义》、《七侠五义》,刘兰芳讲过《朱元璋演义》、《岳飞传》,单田芳讲过《封神演义》、《曾国藩》、《林则徐》等等。
沈隆这次打算借用这个平台来给《三国演义》预热,“我想让汪姐请袁阔成大师来讲《三国演义》,我算了下时间,现在有些镜头还没有拍摄完成,再加上剪辑和后期制作,等袁大师把《三国演义》的评书说完,咱们的电视剧刚好能跟上。”
“评书用来预热,电视剧后面的小节目用于解惑,这样观众就能容易接受了。”沈隆琢磨着这些套路用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