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七十二章 大示恩爱,时日无多(第1/4页)  重生之再许芳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重生之再许芳华最新章节!

    自从楚王奉旨清剿余孽,最终逼出了戚家堂的“阴山娘子”交待王妃的行踪,王妃能否平安归来以及这年余的经历就成了楚州市坊间的热议话题,百姓们虽对“阴山娘子”不甚了了,但经过有心散布的舆论,大家对戚氏的作为与品性自认有了把握,再者民众也的确不曾受到戚家堂的祸害骚扰,一时同情声一片,大都希望朝廷能赦免戚家堂的罪责。

    不过对于楚州贵族勋富而言,当然不会关注戚氏的祸福,自打楚王赴藩,无疑成为楚州城的最高掌权,对于这位少年时候就才名远扬的年轻王爵,贵族们无不好倾奉,拜帖源源不断送去王府,殷切希望得能楚王青眼有加,使家族在楚州的地位更上一层。

    不过楚王自从赴藩,别说没有大设宴席亲近贵族,甚至鲜少露面,楚州除了先楚王的旧部故交之外,多数权贵甚至不曾见过王爷尊容。

    王妃的下落自然也是大家衷心关注的要事,当戚家堂出面,甚至有人暗中追察这一脉余孽的栖身所在,以期能提前一步迎回王妃,借以争取楚王的眷顾,这么大的人情一献,还怕将来不被楚王府引为挚交?可惜戚家堂自打在市坊散布了王妃在手的消息,便率众隐身,短时之内要察其影踪并非易事。

    不过动心讨好参与其中的诸贵也察得不少戚氏以往事迹,又间接有了一帮证人深知戚氏好义,绝不是为非作歹逆上欺民的罪寇。

    后来,听闻与楚王妃一同被掳的婢女已被戚家堂作为“证据”交返,楚王又立即向朝廷谏请恩赦的旨意,民众们更是关注,尽都翘首以待王妃能否平安归来。

    单纯的百姓因为坚信戚家堂是义士,又不大通透政局宗法,并没有人议论王妃落入贼手后是否已失清白,但权勋贵族却“思想复杂”一些,他们虽在地方远离京都,但有的家族仍不乏子弟出任朝官,对天子有意打压卫国公的事略有耳闻,有的便揣测着天子恐怕不会答应赦免戚氏,这也占理,戚家堂终究是东明余孽,朝廷一意清剿谁也不能说是无情无义。

    这么一来,王妃很有不能安好,天家与卫国公府的矛盾就水火不容了,更要关注楚王的态度。

    不想朝廷很快就有了“恩赦”的旨意,勋贵们尚且不及好好分析一番情势,楚王就雷厉风行地与戚家堂有了接洽,并将王妃迎了回来。

    车與入城,举城沸腾。

    当日未到傍晚,贵族们便纷纷递帖,表达了对王妃归来的喜悦与恭贺。

    男人们并不关注别家妇人的“声誉清白”他们看到的是天家的态度——尽管天子对卫国公府诸多忌惮,不过也大受掣肘,这恩赦的旨意一下,似乎就是天子妥协之意。

    不过后宅女眷们却有些窃窃私语,虽并不敢说什么断定的话,但也微有质疑——戚家堂主虽是妇人,但不可能整帮草寇都是女子,王妃是否失身谁能说得清楚,莫说宗室,便是换作一般大族,出了这等事,就算能平安归来,妇人也少不得被事后追究,不过都说楚王对王妃情深意重,这回为了追察王妃下落,楚王的作为也是有目共睹,但真就到了毫不在意王妃被掳的地步?甘愿承担天家的压力与世人诟病?

    这些豪门女眷自幼受家族庭训,深明越是权贵之族越是注重钱权,为了这两字,别说女儿发妻,便是子弟男丁一旦损及家族利益都会被毫不犹豫地牺牲,其实都不大信得过世间真有楚王这般的男子,为了情义二字,能置所有不顾。

    甚至有人暗中揣测,楚王重前那番作态,多少还是有些“沽名钓誉”为的是博得世人“重情重义”的赞誉,也许并没想到王妃能平安归来,接下来王妃的下场与处境,才真能说明问题。

    有的心中暗自笃定,就算楚王顾忌人言,不至主动弃妇,也许王妃因为被掳已是惊惧兼加“身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