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韦昭:酒量小学问大(第1/2页)  历代才子才女的生活碎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韦昭,三国时东吴史学家,历经东吴四朝,人称其为“东吴第一史家”,《三国志》成书的材料,有一部分就是取自韦昭编纂的《吴书》。

    《三国志》也记载了韦昭的生平,不过,有意思的是,在《三国志》里“韦昭”变成了“韦曜”,后人分析作者陈寿是为了避司马昭的讳改了韦昭的名。但《三国志》中又有张昭c胡昭等,都不避讳,这是为何?

    现代学者推测韦昭还有一个别名叫做韦曜,《三国志》用的正是这个别名。到底是“韦昭”还是“韦曜”,并不重要,想说的是韦昭的为人。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一位围棋爱好者写的,说韦昭曾经迎合上级写马屁文章,是个大马屁精。这可是大大错怪韦昭了。

    当时,孙权的第三个儿子孙和担任太学一职,这个官职类似于今天的教育行政长官,他很反对下围棋,认为“交游博弈以妨事业”,下棋纯粹是浪费时间,对办正经事一点好处也没有。他让手下人讨论这件事,时任太子中庶子的韦昭,写了一篇《博弈论》,引经据典地说了下棋的不少坏话,如下棋非君子正道,下棋使人诡诈等等。

    公正地说,韦昭对围棋的看法未免有失偏颇,这只能说明他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甚深,而不能说明他是刻意迎合孙和。恰恰相反,韦昭是那种坦荡正直之人,对于趋炎附势c迎合上级那一套,他是弄不来的。

    孙和的儿子孙皓登上帝位之后,起初很器重学识渊博的韦昭,再加上韦昭曾随侍过自己的父亲,所以他封韦昭为“高陵亭侯,中书仆射”,让他主修国史。

    孙皓有个怪毛病,他觉得自己当了皇帝,大臣们并不是真心臣服,他想了个法子来考验部下,方法也很“特别”,那就是“酒精考验”,用喝酒来试探人心。

    《三国志·吴书·孙皓传》里记载,孙皓常常宴请群臣,强迫他们喝得烂醉,喝不了的,就强行灌下去。在酒宴上,他还专门指派了十位黄门侍郎做监查官,搜集醉臣们的“酒后真言”或者说是“胡言乱语”,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定罪,轻则坐牢,重则杀头。

    孙皓强逼大臣喝酒的无赖行径,也许是从祖父孙权那里“遗传”下来的。当年孙权在武昌的钓台喝得大醉,使人将水洒在群臣身上说:“今天你们都要痛快地喝,直到喝醉了掉到池子里为止!”群臣都不敢违抗,只有张昭一声不响地走开,孙权连忙派人将他叫回来,问他原因,张昭把孙权同酒池肉林的商纣王相比,孙权惭愧不已。

    孙皓显然没有祖父孙权那样的道德和心胸,他强迫大臣喝酒,一喝就是七升。

    魏晋时一升相当于现在的02公升,七升酒相当于三斤水的重量,众所周知,当时的酒并没有多少酒精含量,七升酒最多相当于今天的三瓶啤酒。而韦昭是典型的“学问大酒量小”,他的酒量不过二升,也就是接近一瓶啤酒的量。

    七升酒绝对喝不了,怎么办?

    这时候的孙皓还是特别关照他的。像对待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一样,孙皓破例允许韦昭喝得少一点,有时还会让他“以茶代酒”,开了中国宴席史上“以茶代酒”的先河。

    但孙皓后来不喜欢韦昭了,这与韦昭的耿直性格有关。

    孙皓执政的时候,各地有很多人报告祥瑞征兆的事情,这明摆是为了讨孙晧的欢心,牵强附会弄出来的东西,孙皓拿这件事问韦曜,并想举办庆祝活动,韦曜直言:“此人家筐箧中物耳!”意思是,这只是人们的筐里放着的东西罢了。成语“筐箧中物”就是由此而来。如果换了别人,大概会说这是天降吉兆预示洪福齐天c国泰民安之类,韦昭偏不这样说,自然让孙皓十分扫兴。

    第二件事,最影响孙皓心情,这是关键所在。

    孙皓要韦昭写史书时,为其父孙和作“纪”,其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