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3章 欢笑民俗村(第3/4页)  第五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王主任说。

    “门外有一口‘许愿井’,传说中,只要把硬币投进里面,自己的愿望一定能实现。许多善男信女纷纷投币,以许心愿。庹石柱递给高飞飞一枚硬币,高飞飞不要,说许愿不能用别人的钱,必须用自己的钱。两手双手合十,眼睛微闭,冥想了一会儿。然后把眼睛睁开,把硬币投进了井里。”王主任说。

    “两人看着自己的硬币,闪着银色的光,慢慢飘进了井底。庹石柱问高飞飞许的什么愿?高飞飞说保密。问庹石柱许的什么愿?庹石柱说暂时保密,以后再告诉高飞飞。”王主任说。

    “旁边有秋千架,庹石柱要高飞飞荡秋千。高飞飞坐到秋千板上后,庹石柱先推着秋千绳索,让高飞飞慢慢荡。等高飞飞适应后,庹石柱就拉着秋千绳索,加快速度推拉。在大幅度、高频率的摇荡中,高飞飞不停地尖叫,不停地欢笑。”王主任说。

    “荡完秋千后,他们来到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开始感受延安的窑洞文化。他们走进窑洞,大红的中国节、陕北小妹的红肚兜、酒坛上的大红‘酒’字、炕上的红铺盖,出现在他们眼前,呈现出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王主任说。

    “高飞飞问庹石柱,住过窑洞没有?庹石柱说没住过,问高飞飞,高飞飞也说没住过。庹石柱就自然而大胆地说,什么时候,一起去住住窑洞?高飞飞不假思索地说,可以啊。”王主任说。

    “离开了延安,他们到了拉萨。藏族的姑娘们载歌载舞,向他们献上了青稞酒和洁白的哈达,小伙子们弹起扎年琴,唱起了粗犷的天籁之音。”王主任说

    “他们披着哈达,穿行在藏区。藏区喇嘛寺随处可见,每个寺外都有大小不等的转经筒。当然转这玩意儿可是有讲究的,不是乱转的。经筒内放有经文,外部刻有六字真言等其他宗教符号。”王主任说。

    “据说转动一次经筒,就等于将经诵读了一遍,是一种省心省力省时的好办法。藏族以右为尊,转钟、转筒均要顺时针进行,逆时针的行为在拉萨可是大忌。他们两人学着别人转起了转经筒。”王主任说。

    “藏族阿里古格教有‘玛尼’堆石的传统,信徒们每过‘玛尼’堆石,必丢一颗石子,或者放一块刻有经文图符的石块,以此作为一次祈祷。用转筒诵经、堆石祈祷,是藏族同胞的‘专利’。”王主任说。

    “即将离开西藏时,高飞飞问哈达怎么处理?庹石柱说,把哈达系在树枝上吧。于是,高飞飞和庹石柱一起,取下披在身上的哈达,系在了树枝上。微风吹过,哈达自在地飘起来。”王主任说。

    “领略了西藏的雪域风光,他们跨过昆仑山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来到了阿凡提的故乡――新疆。‘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上南北好牧场……’,一曲《新疆好》悠扬深远,大眼睛、高鼻梁的维族姑娘们,伴着冬不拉的旋律翩翩起舞。清真寺静静矗立,彰显伊斯兰教的文化魅力。”王主任说。

    “游遍了东北和西北,他们来到了祖国的西南边陲。这里村寨林立、民族众多。土家族的水上街市,绿树翠竹环抱的竹楼,小桥流水,步道幽静。他们在这里笑嘻嘻地踩了几下土家族的高跷,高飞飞动作不熟练,差一点摔了一跤。”王主任说。

    “他们看到了侗族的十三层多角钟鼓楼,青瓦若鳞,飞阁流丹,层层而上,雕花彩绘,艳丽鲜明。钟鼓楼似塔非塔,似楼非楼,楼顶两个如同钻石的造型串在一起,直入云端。过江桥上的风雨楼,轩庭相连,廊檐相接,倒映水中,随波折叠,很有诗情画意。”王主任说。

    “他们看到了阿佤村寨的‘干栏’式建筑,依山而建的草、竹、木构成的竹楼。阿佤族小伙,脸上涂抹着高飞飞和庹石柱不能理解的油彩图案,赤裸着上身,尽情的击鼓,伴着鼓声,跳起激昂、刚强、彪悍的守猎舞。”王主任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