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不明显。
最后咸丰艰难的选择了集中发展重工业,由政府出面集中办重工业,而对于民间的轻工业给予更多的扶持,这样也许可以平衡一下整个发展。
而咸丰此次在上海遇到了一个由曾国藩推荐的人才容闳,他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有了这个人咸丰可以聊更多的事情。
而咸丰在听取了容闳的意见后,确定了派遣留美幼童的计划,同时把计划中的每年30人扩展到每年120人,留学年限为15年。而留美幼童的选拔为年龄10岁到15岁之间的男孩。赴洋幼童学习一年,如气性顽劣,或不服水土,将来难望成就,就应由驻洋委员随时撤回。幼童入学之初,读什么书,学什么专业,应由驻洋委员列册登注,每四个月检查一次,年终汇总报告。驻洋正副委员,每人每月薪水银450两,翻译一人,每月薪水160两。每年驻洋公费银共六百两。正副委员翻译教习来回路费,每人银750两。幼童来回路费及衣物,每人银790两。幼童驻洋学费津贴屋租衣服食用等项,每年计银400两。每年驻洋委员将一年花费开单报告,“倘正款有余,仍涓滴归公”,如果费用不足,可报告要求补充。留学事务局每年的预算,为库平银6万两,以20年计算,约需库平银120万两。当时的币值,每4两银约合美金55元,所以驻洋委员的月薪等于618美元,翻译的月薪220美元;留学事务局每年预算为825万美元。
容闳为留学事务局委员,而不是原来的副委员,其他人员由容闳自行招募,这样就能保证整个留学事务局里面都是开放的可以愿意接受西方事物的人,而不至于最后夭折。
同时留学计划为每年都派遣120人,连续不断的派遣,并且每年从皇族之中挑选十名子弟随行,年龄为十岁以上二十岁以下。
这是为了提高留美幼童的地位而做的决定,当时人们仍认为只有读“四书五经”c由科举当官才是“正途”,国内的新式学校例如京师大学堂等本只能招收到没有地位身份的穷人家子弟,出洋留学更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被所有人耻笑,略有钱财的家庭都不愿子弟出洋留学。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化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积淀甚深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
所以,决定要派遣皇族子弟参加,用来提高留美幼童的地位。当然会被很多人反对,不过也没关系,同时咸丰还把留在承德的自己的儿子,载淳招来上海,由容闳教育他,开始学习英语,现在的载淳不过才六岁而已,其实学不到什么,但是,这也是做一个表率!同时恭亲王奕的长子载澄,五王爷之长子是载濂c次子载漪也被招到上海,由容闳一边招募留学幼童,一边教授他们英文以及其他知识。
这次可以说咸丰是捅了马蜂窝,各地大臣纷纷上书,对咸丰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咸丰这是王国之道,而咸丰对于这件事确不理睬,那些不断上来的奏折,都被北京的六王爷奕给退了回去。
而咸丰这个举动,也让很多人感到震惊,同时在上海,由留学事务局开设了一间留学预备学校,将招募来的留学幼童,现在这里进行一年时间的预备学习,主要学习英语,尤其是口语,先打一定基础,然后在派遣出国。
而李鸿章作为和咸丰可以说朝夕相处的人,当然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跟着皇上走准没错,所以他把自己的儿子李经方,也带到了留学预备学校,做皇子的伴读。而李鸿章的这个举措被咸丰看到自然是多了一份亲切。自然要多看他一眼。
同时咸丰还下诏,要为皇子招伴读,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可是全天下居然没有一个官员敢于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伴读。
做完这件事,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人才的困境问题,这些幼童至少要十五年以后才能够成才,但是现在还需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