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二章 战事与府试同行(第2/3页)  清末恶徒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考试也决定着你能不能进一步去太原参加院试的资格,主要考察四书的理解,最后试着作一首五言六韵的试帖诗。第二场为招覆,顾名思义就是考察你的学问是不是和第一场一样,有没有找人替考,这次考的是四书里面的一章,要求文章完整的默写出来不得增改缺失。

    杨旭只要前面露一面下面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巡场几次,考题是学政临时出的,学政不是本地人住在府衙就减少了漏题的风险,加上杨旭把府衙军士换了一遍,基本上可以保证这场考试的公正性。府试录取五十人,分甲乙两等,甲等十人,乙等四十人。考完好约定好时间放排。府试没有“座师”的概念,基本上参加过几次府试都能考过去,就是众多学子考试中的一小步,而到了院试就是困难的开始。审验卷子到最后的录取誊名几乎没有杨旭的什么事,直到最后把前五十名的卷子拿到杨旭这个主官面前过目一遍,把前十名圈出来,通知衙役发榜。谁家哭谁家笑都与自己无关了,反正是府试今年没考过,明年再来过吗,这个比后世高考还轻松,一年一回,今年人多,所以显得录取率比较低,平阳地处晋西南,读书的人不多逢人数少的时候才一百多号人,录取五十那决计是大比例。

    考试发榜一切事情都搞定已是六月二十了,估摸着日本快要递上来“绝交书”了,日本持续增兵到朝鲜已经八千多人了,我军还是两千四百多人,袁世凯和聂士成又不是傻子早看穿日本人的阴谋了,拼命发报李中堂询问对策,打还是撤退,打的话马上增兵,不打的话赶紧撤退吧,不撤真被日本人包饺子了。李鸿章不愿意和日本打仗又不愿意失了朝廷的颜面,只是拖着,既不撤军也不增援。

    到了二十二号,日本的公使第一次把绝交书递给清廷。李鸿章把文书发给英美法俄德等国列强希望他们出来调停,列强们在口头上训诫了日本一下,日本的外交反应十分快捷,马上会见各国公使,说大清对朝鲜虎视眈眈,有可能行吞并之策,一旦朝鲜有难,日本唇亡齿寒呢!列强也不希望大清走列强们的同样的道路逐渐强大起来,否则大清国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就没了。

    日本一开始表现和善,才半个月的光景就变的张牙舞爪起来,光绪和慈禧看过胡聘之的奏本,心中不免忐忑,召集大臣问询该如何办理,翁同龢等大臣直接要求增援,此时不能示弱,一旦示弱日本可能追到家门口,其实心底里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借日本之手削弱淮军的力量,翁同龢也有自己的一干人马,但是和淮军一比就不是个了,所以拼命鼓动动手。但是李鸿章认为还是以和为贵的好,损失的是自己的人马,减一分自己在朝堂上的声音就要减弱一分。慈禧也不想打仗,今年马上就要到自己的六十大寿,妄动刀兵太不吉利了,所以表示先和谈吧,这话却把光绪一派主战的气的跳起。

    原来已经动摇的浙江布政使胡聘之这下子可确定杨旭的预测了,电报的消息朝闻夕达,胡聘之一清二楚,所以急奏策略,就是杨旭所提醒的那样,撤军驻防到鸭绿江一带,以河为天险据守,北洋水师撤退到威海卫一带,使用全面防御的政策,采用拖字诀,我们不怕拖,但是日本人国内的情况拖不起。但是奏本如石牛入海一般,一点浪花都没翻出来。

    平阳府衙的事务繁杂,除此以外杨旭还得料理一下与当地的士绅的关系,平阳府地退仕赋闲在家的,杨旭一一登门拜访,很多街面上府衙的关系一一理顺,都是一个不小的活计,更别论自己还得招募士兵组成新的军营。

    粮饷好办,关键是军事器械,得省里出面购买,分发到下面,自己算是住汛的营头,即使自己出钱购买的器械有多少能回到自己的手里还是个未知数,按理说自己一个文官的同知不应该插手军务上太多,但是把总赵河实在不行,本来料想招兵是个难题,谁知道在乡宁一宣传,闻着景从,自己本来就有近五百号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