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 6 章(2 / 2)

横竖他没有做出宠妾灭妻之事,仅有的一双儿女都是她所出,她也懒得计较,索性由他去。

因杨氏待字闺中时经常与父亲兄弟们讨论政事,对此驾轻就熟,时维便不吝于告知她朝堂上发生的一切,甚至还要反过来征询她的意见,以应付官署政务以及父亲的考校。

虽然他顾及脸面,从未与旁人透露过,但时缨已然知晓他的秘密。

她对朝中之事的了解大都源自长嫂。

而在杨氏看来,与她聊天也远比指点资质平庸的丈夫更有趣。

杨氏知道时缨想听什么,开门见山道:“岐王索要军费确有其事,陛下以国库空虚、户部拿不出这么多钱为由,暂且压了下去。岐王究竟是何意不得而知,但要说北疆已定,却还为时过早。”

她气质偏冷,嗓音也清淡,说到最后一句,嘲讽之意昭然若揭。

时缨没有为兄长开脱,只微微叹了口气。

历朝历代,北方游牧部落对中原土地的觊觎从未停止,上一任灵州大都督便是在与他们的战事中阵亡。

直到前些年,对方内乱,岐王率领灵州守军趁机夺回失地,才重新稳固边疆防线。

现如今,漠北诸部再度归于统一,新首领力排众议,效仿中原各项制度,设国号为“夏”。

北夏明面上与大梁休战议和,但妄图有朝一日南下取而代之的野心却无法掩藏。

“陛下对岐王终究还是心存戒备,唯恐他在北疆屡立战功。”时缨暗忖,“但边防不容忽视,否则灵州失守,长安在劫难逃。谨慎起见,陛下定会借机将岐王留在京中,再另外派驻将领。”

“你与我想到了一处。”杨氏难得露出几分笑容,安慰道,“无需担忧,至少在陛下心目中,卫王殿下的分量无人可及。而且京城是卫王的地盘,岐王一旦留下,只能任人宰割。”

时缨点点头,却仍有些不安。

岐王十七岁接管朔方军,又趁敌人内讧对其予以重创,她和阿嫂能想到的,他怎会不知。可他还是以身涉险回到长安,甚至枉顾皇帝猜忌直言军费之事,莫名地,她总觉得他此行另有所图。

或许下次与卫王见面的时候该提醒他一句。

但她立马否定了这个念头。卫王和兄长一样,不喜欢她主动谈论这些。

罢了。

他有幕僚建言献策,他们个个足智多谋,必定远胜她这种闺阁女子。

杨氏又陆陆续续说了些近期从时维那里得到的消息,临近午时方才离开。

送走她,时缨抽出几页空白纸张,将今日见闻条分缕析地记录下来。

旋即晾干墨迹,步入内室,将它们放进角落的橱柜中堆叠整齐。

这是她来长安之后养成的习惯,至今已攒了满满一大箱。

彼时她人生地不熟,又怕问东问西让父亲厌烦,便尽己所能将得到的信息归类整理,有时是父母的一句闲谈,有时是兄长顺嘴一说,她用这些细枝末节逐渐拼凑出了京中各大家族的来历、姻亲关系,乃至某些官员、命妇以及公子贵女之间的亲疏好恶。

所有人都说她身为女子,永远无法参与朝政,因此不必知晓太多,但同时,他们又要求她言行妥当、上得台面,在日常交际中游刃有余。

她别无选择,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平衡。

关上橱柜,她回到桌案前,继续描绘那张未完成的画。

-

两日后。

时缨惦记着之前的决定,大清早起来,拿了本书坐在桌前随手翻着,却有些心不在焉。

她被困府中,想出门只能寄希望于友人相邀,父亲好面子,也愿意她与同龄的小娘子们多多走动,因此会高抬贵手收回禁足令。

可她在浴佛节那天婉拒了曲明微,不知她今日还会不会再来。

这时,青榆匆匆推门而入:“三娘子,曲娘子登门拜访,请您去英国公府陪曲夫人一叙。”

时缨松了口气,当即放下书卷,令她为自己更衣。

青榆走近,低声道:“三娘子,您……”

“最后一次。”时缨仿佛明白她所想,指腹划过掌心的薄茧,不知是在说给她还是自言自语,“我保证,再也没有下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