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3章 改火(第1/2页)  医将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月十五,清明。

    这是又一个特殊的节日,此时的清明节习俗主要有改火、扫墓、踏青、斗鸡、荡秋千、蹴鞠等习俗。

    百姓会在这一天扫墓,踏青,以及各种游玩,对于朝廷这一天最隆重的习俗当属改火。

    改火习俗由来久远,大意就是需要钻木取火,这样取来的火就是新火,旧火灭亡,新火再生,代表着人们对“将以明而代暗,乃去故而从新”的真诚追求。

    百姓如此,朝廷也如此,在隋末的时候这一习俗于清明节引进了宫中,流程是在清晨,安排人将钻燧取来的榆柳新火献上朝廷,皇帝下令颁赐新火。于是,宦官们将众多的蜡炬在新火上点燃,列队而出,将新火引至宫外。

    皇城之内,在场的官员都为能分到一炬新火感到无限光荣,纷纷叩谢皇恩,表达自己定要效忠国家的热切愿望。

    通过钻木取火这一特有的形势,也表现出了一种追思过去寄托未来的一种美好心愿。

    然而,这一天郑国的改火习俗被改变了。

    主持仪式的护国天师桓法嗣,并不让人钻木取火,而是让火神教送来了神火,以他的说法郑国将有一场劫难,需要神火的庇护方能化险为夷。

    早上,火神教将神火点燃在一个大锅中,然后由八个人抬着火种送往皇城。

    火神教位于从善坊,由祠祝和祠正带队,身后跟着火神教的教徒和信奉火神教的信徒,晃晃荡荡足有数百人,穿过丰都市,再沿着建阳门大街走到建国门大街,直奔皇城。

    场面十分壮观。

    而不信火神教的百姓也是议论纷纷,这算什么事啊,连皇上都信了火神教了,而护国天师明明是道教的,他怎么也信奉火神教了

    再者说“改火”本来应该是取自天然,这样才有意义,从一个外国的教派取火,这算什么事啊。

    当然,也有人不想那么多,他们忽然觉得火神教似乎很神奇,似乎可以去信奉了。

    火种被护送进皇城,王世充在皇宫的应天门迎接火种,然后拿起一只粘有火油的火把从火盆中引出火种,这一幕跟传递火炬很像。

    随后文武百官拿着自己手中的小油灯去接火种,还要叩谢皇恩,最后这些官员都会将自己得到的火种引到家中,这是一种无比的荣耀。

    最后,是各个坊的坊正来引火种,将火种引到各个坊的坊门处,这样百姓也可以到坊门处引火种到自己的家中,也算是恩泽天下了。

    由于引神火不能坐马车,只能走路,而且还怕中途被风吹灭,所以一路上都是小心翼翼,一个人举着火种,一堆人保护火种,居民坊离的近的还好说,离的远的坊正,比如里仁坊,几乎走了一天才到。

    文武百官以及一百零三坊坊正包括三大市场的市令接完火种,再引回去,这一流程全部走完也到了下午。

    改火仪式也就算正式结束了,洛阳城恢复了平静。

    临近傍晚,桓法嗣带着两名道士走进了火神教大院中的一所偏殿。

    屋内油灯缭绕,火神教的祠祝和祠正毕恭毕敬的迎接着桓法嗣,待到桓法嗣坐下,祠正便将摆着十根金条的盘子放在了桌上,满脸堆笑

    “多谢天师对本教的照顾,一点心意还请笑纳。”

    火神教再狂傲也知道这位护国天师在皇上心中的分量,而且今天的改火仪式能用火神教的火种,就是这位桓法嗣说服了皇上,才让他们火神教出尽了风头。

    这种风头的好处不言而喻了,有了今天的仪式,那么以后信奉火神教的人会越来越多,火神教的财路全靠这些信徒的,信徒们不仅要交纳教费,不定期的还要从教里买些神物,神水什么的,信徒越多他们赚的就越多。

    桓法嗣也毫不客气的让随从收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