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先帝遗旨(第1/2页)  建文野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所谓守孝三年,从儒家来讲,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正合母亲十月怀胎,十七月哺乳的时间。明代以儒学为立国之本,自然要遵从这一礼制要求。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天子龙行虎步,以日代月,只需守孝二十七日。

    洪武皇帝驾崩,嫡长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驾薨。其他子嗣都在各地为藩王,因此奉天殿内,真正是朱明嫡亲子孙的,只有21岁的朱允炆和19岁的朱允熥。此外尽是太监c侍卫之流。偌大的奉天殿,哥两个的身影稍显寂寞。

    “叔叔们几时能回京来?”没有了皇爷爷的倚仗,朱允炆显得有些无助,他侧头文身后的董平安。

    “回禀长孙殿下,皇爷日前曾降旨,诸藩王不必回京奔丧。王爷们不会回京来的。”

    朱允炆知道,皇爷爷是怕藩王借奔丧之名,行逼宫之实,怕朱允炆无从应对。这是老皇爷对这个皇长孙最后的关爱。

    但是熟悉明初历史的朱允炆也知道,恰恰是这一次不许奔丧,成为了叔侄关系破裂的开始。历史上的朱棣,得到父皇驾崩的消息后,仍旧执着回京奔丧。为避免嫌疑,他轻车简从,不带士兵。走到离京只有三百里的地方,终于被父皇布下的兵士拦阻,不得已只能悻悻而返。

    但是在朱棣的眼中,这一切都成了都是朱允炆所为。父皇不允许藩王回京奔丧的旨意,恐怕根本就是朱允炆这个父皇身边的皇长孙,趁着父皇病重,神志不清的时候不知怎么厚着脸皮求来的,甚至可能父皇根本没有下过这样的旨意,干脆就是朱允炆矫诏。至于阻拦自己的部队,当然也都是朱允炆派去的。这乳臭未干的侄子乍得了皇位,就连自己的族叔都不放过,还做得这么决绝,这么明显。

    想到这些后世的历史,朱允炆决定,不遵从皇爷爷的旨意。

    “叔叔们久在边关,我也很想念他们,皇爷爷死了,叔叔们回京尽孝,理所应当。”

    董平安听到这话,有些吃惊。侧头看了看殿中的太监近侍,谨慎地道“长孙殿下,此事宜从长计议,老奴想请长孙殿下借一步说话。”

    朱允炆闻言,带着董平安走出了奉天殿。此刻已经是夕阳晚照,应天城的天空泛着暗淡的紫红色。殿外的广场甚是空旷。在这空旷的大广场上低声说话,只要走出十步,就没人能听得到。

    董平安又环顾左右,确认没有宵小窃听,才小声说道“长孙殿下,藩王们若回京里来,徒生变故,殿下三思。”

    “王爷们是朕的亲叔叔,又能生出什么变故来。”朱允炆有些不快,皇爷爷的做法,以他这个现代人的视角看来,确实有一些不妥当之处。如今他是钦定的君王,未曾想所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却被一个太监阻拦下来。其实,董平安的这一行为,完完全全是朱元璋生前的交代。只是碍于太监的身份,不敢把话说得太明白。

    董平安听到长孙这句话,以为长孙年幼,还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一咬牙一跺脚,又说道“老皇爷曾跟老奴讲过,人心难测,藩王势大,做出什么事情都是可能的。”

    董平安说出这句话来,实实在在担了很大的风险。不论藩王是反也好,忠也好,自己已经成了挑拨天家叔侄关系的宦官。今后如果生变,不管是需要安抚藩王也好,需要找替罪羊也罢,自己这颗脑袋,都是首当其冲。而如果藩王没有作乱,这未来的新皇就更有可能因此记恨上董平安挑拨叔侄关系。

    朱允炆抚在殿外的汉白玉栏杆上,沉吟了许久。董平安一介宦官,能说出这样重的话,对这话的意思,朱允炆当然是十分清楚明白的。与董平安的担忧不同,朱允炆反而从这话中听出了董平安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若不是一心一意为了皇爷爷和自己考虑,这样的话当然可以不说。

    “人心难测,叔叔们远在天边,就更难测了。不如请叔叔们回京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