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7章 个人法则(第1/3页)  无字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都更能感受到母爱,从来都是失去了以后才懂得珍惜,幸福就在手心里的时候极少有人会去珍惜,因为拥有幸福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那就是幸福,非要等到失去了再也无法拥有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本真。

    人的一生我认为很难有真正成熟的时候,人类一直都是冲动而幼稚的,一直都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犯错,反复循环的犯错。

    犯错有惯性吗?

    答案是有,而且还很大。

    我们几乎可以在人身上的各个层面找到重复犯错的影子。

    最明显的重复犯错,体现在人的身体上。假如你坐姿不好,总弯腰驼背,那么很大概率地,你..一贴座椅,便是佝偻。即使你想有意识地控制,正确的姿势也撑不过五分钟。

    我们的身体是有记忆的。

    同样,我们的情绪、头脑也有记忆。这记忆很可能影响一生。

    前不久我阴差阳错的看了一部有点老旧的剧集,名字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小时候,松子用这个表情博得爸爸一笑后,她便记住了一个鬼脸模式。每次她爸不开心,她就使出这一招,屡试不爽。

    发展到后来,这个鬼脸模式成了她应对危急、想要讨好别人的固定模式。

    被诬陷偷钱解释不清时,她用这一招;面临开除风险跟校长谈话时,她还用这一招。

    后果可想而知,看到的人没人笑,他们把讨好当成嘲讽,更加生气了。于是,松子丢掉了工作,失去了名声,个人命运也开始走向灰暗。

    这一切是松子想要的吗?

    显然不是。

    难道没有更好的讨好的方法吗?

    当然有,但问题是,松子会的只有那一种,她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

    她的情绪记忆害了她。

    松子式的悲剧,并不少见。

    就在我们身边,可能有朋友被情所困,总是遇到渣男;可能有人财运不顺,总是被合伙人坑骗;可能有人,终其一生没有走出那个行为模式,不停地切换工作,刚干出门道就放弃了,一辈子与发财无缘。

    总之,大家都在固定的模式中挣扎,想出不得。

    我突然在想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我们在不停地复读我们的情绪、念头、思想或者行为,哪怕它是错的。

    那我们有办法走出错误的循环吗?

    当然有,但是有难度。

    我首先研究起来重复犯错的原理,这是聋子的好处,对什么感兴趣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哪怕看起来跟专业毫不相关,但是考古专业最需要的就是一专多能就是全才,天文地理历史艺术建筑什么都要理解和了解才行。

    我认为犯错带来的改变是生理性的,这一原理藏在脑科学里。鲁先生先生说过,世间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有了路。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也就;脑回路。

    我们的脑回路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相当可塑的。

    《浅薄》一书说得很明白,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脑回路可塑性是贯穿一生、时刻进行的正常状态。为了响应我们的经验和行为,大脑一直都在变化,它会根据;每一个感官输入、每一个行为动作、每一次突触连接、每一个反馈信号、每一个行动计划,或者每一次知觉转移而重新安排神经回路。

    也就是说,一个念头、一种情绪或是行为,重复得多了,会在大脑中形成特定回路。

    也也就是说,犯错不是清风过水面,了无痕迹,它带来的影响是生理层面的,是长久的。

    像松子脑中,一定有个;鬼脸回路,每当遇到与之匹配的场景,便要启动。

    而在我们脑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