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节(第1/2页)  重回明朝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揉揉发酸的眼睛,沈觉非终于看完了新科进士的考卷。殿试结束后,主考官将前十名的卷子呈交给沈觉非,由沈觉非来确定名次,俗称“点状元”。对八股文印象恶劣的沈觉非抱着履行职责的心态去看那些卷子,心中有些好笑,如果那些十年寒窗的士人得知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在决定自己的前途,不知是何感想。

    不过,阅读完所有的卷子,沈觉非倒对八股文有了改观。这十份挑选出来的卷子,不仅卷面整洁,文笔优美,用典恰当,对仗工整,思路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流动的音乐的美感;而且在内容上也是言之有物,对时事的见解也颇为到位,虽然在思路上还没有超出传统,但在中规中矩的科举考试中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最后确定的三甲是王家屏,陈于陛,沈鲤。

    接下来将会举行一些仪式表彰新科进士,不过沈觉非对那没有兴趣,都交给内阁大臣和相关部门去办。而他忙着去接见今天的重要人物——戚继光。

    想一想马上要见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了,沈觉非既不安又兴奋。来到武英殿外,整理一下衣裳,确定无误后,才示意安宁通报。

    “皇上驾到!”

    “臣戚继光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略带有几分山东口音的声音中气十足。

    “将军请起。”沈觉非忙上前扶起戚继光,“朕早就听说过将军的英名。当年倭寇祸乱海疆,荼毒我子民。是戚将军振臂奋起,帅军九战九捷,犁庭扫穴。这才有今日海疆的安宁啊。真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戚大将军啊。”一不心,挪用了伟人的名句,不过用在戚继光身上也恰当。

    “这都是皇家洪福,神灵保佑,将士努力的结果。戚继光微末之力,不敢言功。”戚继光道。

    沈觉非笑道:“将军不必谦虚,你的功劳天下共见。人民不会忘记,社稷国家不会忘记,朕也不会忘记的。”

    戚继光忙道:“这都是为将者应该做的。保家为国,护卫百姓,是军人的职责。戚继光世代从军,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责任,责任,恐怕天下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责任’两字了。将军心中还这两个字,真深慰朕心。”沈觉非道,“想必将军已经知道了,朕召将军回京师,是要将军整顿京师军队。”

    “首辅张大人已经告知过了。”戚继光老实说道,“只是不知道皇上准备如何整顿?据臣所知,几十年来已经数次整顿京营,但是都收效不大。皇上既有意任臣整顿经营,臣恐有负皇上所托,有损皇上圣明。故而斗胆请皇上明示。”

    戚继光就是戚继光啊,不含糊。沈觉非暗想。

    “将军认为大明的军队如何呢?”

    戚继光一咬牙道:“多数已经不能打仗,不能保国,只会害民。”

    “所以当初戚将军才自己招募军队,抗击倭寇吧。那这几年将军在蓟镇,修整防务,训练士卒,成效又如何呢?”

    “九边主兵仍然不可用;边关之事多是客兵在担当。”

    “那将军认为我大明以后会有那些敌人呢?”

    “蒙古。”戚继光毫不犹豫的说。西南的土著是打闹,沿海倭寇已经基本肃清,满洲还没有兴起,大敌只有纵横草原的蒙古人了。蒙古人给明朝的影响太深了。而戚继光在蓟镇亲眼见过蒙古骑兵的厉害。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对蒙古的忧虑要远远超过朝中的文官。他在南方对倭寇主要是攻;在北方面对蒙古就主要是防守了,依靠城池和火器,取得过一些胜利,但是却不能消灭蒙古,根除威胁。

    “那我朝与蒙古开战,胜算有几成?”

    “防备的话,应该有八成。而野战,不超过三成。”戚继光想了一想继续解释道:“蒙古骑兵彪悍迅捷,来去如风,难以硬拼。但是不善于攻坚,生性残暴,掠夺不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