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节(第1/2页)  重回明朝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申时行眼见翻盘无望,也就爽快的接下了任务。他明白皇上是绝对不希望自己和他顶撞的,自己爽快一点,还能留给皇上一个“虽然已经位高权重,但是却还敢于任事”的印象,恰好对上了年轻君主的胃口,好处自然不少。而且此去河南赈灾,虽是辛苦,但以自己的能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办好之后还能获得美誉。至于张居正嘛,料想赈灾关系国家稳定,他还不会对自己下黑手,而朝廷上,有皇上在,张居正也不能任意妄为。

    不过他虽然接下了任务,却也不是没有条件的。“陛下,河南等地既经过洪水侵害,生民不知遗留多少,各地官员也不知道还在任否?可以预料,臣此去必然会面临种种问题,灾区又与京师相距千里,事事奏请,恐怕耽误。因此臣斗胆,请临机专断之权!”

    “先生是内阁次辅,奉命前去赈灾,自然是钦差大臣。”沈觉非笑道,这申时行还真是心。“先生去河南,不光要赈灾,还要顺便帮朕管管那帮官员。发洪水了,发赈灾钱粮了,那些官员们还不绿了眼睛?少不得有些不怕死的,先生就地处置了最好,也可挽回一些民心。”

    “臣明白。”讨得了钦差大臣得身份,申时行高兴的说。虽然都是奉天子命办事,但有了钦差的身份就大不一样了,在理论上就相当于皇帝亲临,威力巨大啊。“臣一定用心,为陛下扫除国家的大盗和毛贼。”说着贼贼地扫了一眼张居正。

    张居正心中明镜似的,说道:“皇上,申大人是内阁阁臣,又有了钦差身份,自然有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力。”接着话题一转道:“但是国家本来有御史等官员,其职责就是监察官员,检举不法,臣以为不可不用。而且赈灾之事关系重大,又极为复杂,申大人一人实在难以兼顾。臣以为这监察官员之事还是另派一人为好。”

    沈觉非来了兴趣。他知道这是张申二人在斗法,也明白张居正说得在理。但又不好驳了申时行的面子,于是说道:“申先生的人品能力朕是知道的,朕也是放心的。申先生是钦差,自然有监察权,所以遇事还是可以专断的。不过也正如张先生所言,赈灾之事甚为繁琐,朕担心申先生忙坏了身子,因此准备给先生配一位帮手,从旁协助,先生以为如何?”

    虽是询问的口气,但天子的心思申时行如何不明白,只得道:“圣上为老臣着想,加派一员副手,臣以为很好。”

    张居正隐藏住得意之色,忙着向万历帝举荐了几个自己看中的人选。安排一个人在申时行身边,监视其举动,若有不法,就可趁机扳倒申时行。内阁中就数申对自己威胁最大,又和皇上比较亲密,教他不得不心。

    申行时见张居正屡次抢了先手,心中既气又愧,如果这次再让其得趁,那自己真要为人所笑了,而且赈灾中行动也多有不便。也忙着向万历帝推荐了几个平日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大臣。

    户部尚书张学言和兵部尚书方逢时一个知道水有多深不愿下水,一个是不干己事高高挂起,都不说话。一时间内阁寂静到了极点。

    沈觉非心中也在考虑,内阁大臣有点矛盾是好事情,有助于君主掌控,但如果不加干涉,那大有可能发展成因私误公和党争的地步。明白这一点,沈觉非决定两方提出的人选都不用,一来是保证公事的顺利进行,二来也是给二人一个的警示。

    “这副手才干还在其次,主要是要品行高洁,能使人畏其威﹑爱其行﹑感其德。而且赈灾一事是要和寻常百姓打交道的,因此此人还需要在民间有清望,有人心!在朕看来,能胜任此任的人不多。”沈觉非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间接否定了张申二人的人选,然后说道:“不过朕心中有一人,负青天之名,三尺童子也知道,此人前去,必能建功。就是海瑞海刚峰!”

    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启用海瑞的提议遭到了内阁阁臣的一致反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