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二章 日本“归国者”和他们的后代(第2/3页)  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时都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饱尝了种种磨难。

    抗战胜利后,尽管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极其困难,依然对那些走投无路c生命垂危的日本遗孤伸出仁爱之手,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用自己的和从口中省下的粮食将他们喂活养大,并节衣缩食,千方百计地供他们上学,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在他们成年后,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为其操办婚嫁,成家立业。

    日本厚生劳动省将当时被中国人收养的未满十三岁的日本人定义为遗孤,将那些十三岁以上为了生存或自愿与中国人结婚或进入东北人家庭当女儿的日本女性,称为遗留妇女。

    从1993年起,日本政府将这些归国或仍生活在中国的日侨改称为:中国归国者c残留日本人c中国残留日本人(ちゅうごくざんりゅうにほんじん)。

    残留妇女主要由日本开拓团民的妻子c女儿和从日本派送到东北的女学生和大陆新娘组成。日本政府为了稳定移民,把日本各地的少女短暂培训后陆续送到了东北,她们就是后来残留妇女的主要来源。开拓团民大多分散于吉林c黑龙江各地,战争后期,日本关东军由于军力不足,将开拓团18岁到45岁的男性全都拉到战场,这些人大多在战争中死亡。战争后期剩下的开拓团民多为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

    1950年,日本政府对东北的未归还者统计是26492人,1958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特别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地区的未归还者还有22187人。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资料介绍,从昭和47年至平成7年(1972~1995年),赴日定居的残留孤儿有2171人,携带配偶和子女人数达7801人。更多的人在中国度过了一生。

    2015年7月13日,由54名日本遗孤组成的“东京日中友好之会感恩团”在哈尔滨市方正县祭拜了中国养父母公墓。这次来访的孤儿被遗弃时只有几岁或仅有几个月大,如今他们都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在中国养父母公墓前,许多遗孤都十分激动。

    73岁的遗孤中春惠子跪在中国养父母公墓前,一边哭一边说:“我到妈妈家的时候才3岁,弟弟只有7个月,我和弟弟没有血缘关系,都是从难民收容所里被抱出来的。为抚育我们俩个,我的养父母再也没有要过孩子,把我们当成亲生的孩子抚养。他们把我供到了中师毕业,把我的弟弟送到了大学。我拥有的一切都是中国人给我的。”

    遗孤前田明美回忆说:“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尽管生活困难,但是所有好吃的c好用的,养父母都会想着我。我的养母在50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们为了抚养我,没有享受到生活,却把生活中能享受到的一切都给了我。作为遗孤和历史的见证者,我会让自己成为沟通中日的桥梁,我也会把战争历史讲给身边的日本人。让生在日本的年轻人感受到战争带来的伤害,不让悲剧重演。”

    长春于德水1986年被确认为遗孤身份,同年9月去日本寻亲。为赡养中国的养父母,他没有申请去日本定居。养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又守孝三年,直到1992年才去日本。在日本生活期间,他无法忘怀第二故乡,作《思乡》诗:“身在扶桑心在华,萍踪万里到天涯。樱花满目惟催泪,夜夜梦魂到旧家。”

    1995年,于德水重返长春投资办厂,并写词明志:“不欲声名传后世,拼将热血唤和平!”

    已经九十岁的吕淑君老人曾经在中国生活过几十年,虽然日本是自己的第一故乡,但中国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的丈夫孩子都是中国人。她希望自己死后能够葬在第二故乡,因为她崭新的人生之路是从中国开始的。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遗华日侨与日本社会长期分离,不会日语,不知道日本当今社会的生活习惯,因此,回国后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