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第172章(2 / 2)

这次所有人都学了乖,进城的时候该塞好处的塞好处,仓房也都提前定下?了,租银一分都不少。到?了出货当日,不用门吏说话,就按照一车货十两银子给了买路钱。

一切都皆大欢喜,可这一次却出了事。

还?是一场不小的事。

*

薛庭儴正搂着招儿睡得香,被人给叫醒了。

是县衙里的衙役,说是海边出了事。

薛庭儴正打算带人去看看情况,被樊县丞死拉活拽地拽住了。

“去不得,去不得!”

樊大柱满脸惊疑不定,似乎被吓得不轻,手里拽着薛庭儴,嘴里命着衙役:“出去敲锣,让全县戒备,紧锁城门,没?有县衙的命令,一律不准开。”

那些被匆忙召集而来的衙役们,衣帽都还?没?穿戴整齐,就匆匆忙忙跑出县衙。

很快外面就响起一阵鸣锣之声,顿时整个县城都从梦中惊醒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倭寇,是倭寇!”

樊大柱连番下?了许多命令,已是上气不接下?气,此?时被薛庭儴拽着询问?,也只能回了这么一句。

“什么倭寇不倭寇的!”

一旁的周礼哭丧着脸,说:“大人,这次是真?的,真?的倭寇!”

若论倭寇闹得最凶的时候,还?要追溯到?前朝。

所谓的倭寇最起初不过是倭国战乱,以?至于民不聊生,一些在本土混不下?去的武士、平民,成群结队袭击邻国沿海一带。而大明朝的海岸线是最长的,难免被其骚扰。

不过这只是最起初,之后闹倭寇的原因就有些复杂了。

朝廷本就对开海之事敏感,因为闹倭寇的事,海禁是紧了松,松了又紧。而一些沿海商人因为不满朝廷海禁,便雇佣了一些倭寇在沿海一带生事,暗里行走私之实。其实雇佣的人员混杂,都是临海一带各国流民,其中少不了有些倭国浪人,却因为倭寇的名头在外,自然就被一并论之。

这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因为倭寇禁海,因为禁海,倭寇闹得越是凶。渐渐因为禁海的原因,也有一些沿海的百姓日子无以?为继,也反身成了倭寇,更有一些走私商人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发生了一些流血事件,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有一些倭人,自然关于倭寇的风浪就越来越大。

前朝中后期,东海南海中近到?濠镜,远到?琉球、吕宋、倭国、满刺加、文莱一带,也算是百花齐放,诞生了无数海盗海商,在这片海域中掀起种种风浪,更有不少西洋来的夷人,在其中搅风搅雨,而这些人所有的目标不过是华夏这片物产富饶的大地。

古有丝绸之路,而今有海上丝绸之路。

曾有人云:“盖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东洋……是两夷者,皆好中国绫缎杂缯,其土不蚕,惟籍中国之丝到?彼,能织精好缎匹,服之以?为华好,是以?中国湖(州)丝百斤,值银百两者……①

可见一斑!

不光是丝绸,还?有各类绢、棉、纱、缎、天鹅绒、金丝、金襕、瓷器,乃至纸张与各类中药,甚至是沿海一代百姓造作?小巧技艺,以?及女红针黹,皆于洋船行销。

这片富饶而辽阔的大地,对外面的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藏宝窟,引得无数人蜂拥而至。

这些人有的消失在茫茫海洋,有的被官府打击远遁海外,还?有不少人依旧汲汲营营。而定海县的这处港口,不过是沧海一粟,因为和双屿岛隔岸相对,双屿岛面临琉球,倭国等国,又南邻南海,北接东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才会?在近些年来再?度兴起。

而海面是如此?辽阔,有人垄断,自然有人不甘。

所以?樊大柱口中所言的倭寇,并不是真?的倭寇,不过是有人眼红这些世家商行的暴利,即是打击也是掠夺。

接下?来衙役们传回来的各种消息,皆证实了这一切。

定海后所已经全员出动了,定海卫靠海,又有保护海岸线一带的职责,所以?卫所里是有战船的。

坐在县衙大堂里,都能听?见不远处的海面上炮声隆隆,可以?料想今夜县里大抵有许多百姓都会?彻夜不眠。

城门那处已经全线戒严,甚至连薛庭儴都不顾阻挠登上了城墙。

暗夜里不时有人仓皇而归,俱是那些为了养家糊口彻底做工的苦力。

让人庆幸的是,薛庭儴当初为了弄出点噱头,每个定海工会?的人皆有一件特制马甲。就靠着这些马甲的标识,城门从里面打开,将这些神魂俱丧的人放了进来。

没?有马甲的人,一概不许入内,就怕有人借机混进城。

一直到?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定海后所大败而归。

唯二的两艘战船被击沉了一艘,还?有一艘也是满目疮痍,那些世家和商行的货都被劫走了,死伤无数。

整个定海县一片风声鹤唳,老百姓都不敢出门了。

与此?同?时,谢家等几个世家的人纷纷赶至这里,齐聚定海后所。

这一切自然和薛庭儴没?什么关系,别看他?是当地的父母官,到?底不算自己人,人家议事时也不可能叫上他?。

作者有话要说:①明末顾炎武及百度

备注:文中如有涉及历史、科举、人文等专业科普性内容,包括不限于古文、文言文解译、描写、科普、谚语等,均来自古文、史书、工具书参考文献、百度及作者自己的粗浅解读。

请勿较真,如对此类内容有兴趣,建议关注相关类内容,勿以小说为正解